近日,第十一批援藏、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已进藏进青,开启为期三年的援藏援青工作。他们跨越山海,奔赴雪域高原,接过新时代的“接力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书写忠诚与担当。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响应党中央号召,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高原,用坚守与奉献诠释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崇高品格。他们是绽放在“生命禁区”的格桑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信念如磐,扎下忠诚之根。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西藏、青海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对援藏援青干部是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中,信仰的力量愈发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这精神,源于对党的无限忠诚,源于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援藏干部们远离繁华都市,告别亲人家庭,主动请缨奔赴边疆,靠的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定信念。他们把高原当作第二故乡,把群众当作亲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践行初心。高原的风雪能冻僵四肢,却无法冷却一颗滚烫的红心。他们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孤独中坚守,在寂寞中奉献,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对党的忠诚写在雪山之巅、刻在草原深处。这份忠诚,是扎根高原最深的根系,支撑着他们在风雪中挺立、在缺氧中奋进。

实干如犁,耕耘振兴之田。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作为,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援藏援青工作,不是镀金,不是观光,而是实打实地“耕耘”、心贴心地“造血”。新一批干部人才中,来自中央单位和省市的2156名援藏干部人才、480名援青干部人才,多为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好的中共党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且向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倾斜。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援藏援青工作的精准布局,也对新一批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肩负的,是“输血”更是“造血”的使命。要像老一辈援藏干部那样,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深入田间地头、牧区帐篷,摸清实情、找准症结。要因地制宜,把先进理念与高原实际结合,在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上精准发力。无论是推动特色农产品出山,还是提升基层医疗教育水平,或是守护三江源生态屏障,都需要他们俯下身子、沉下心来,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才能在雪域高原上耕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振兴之田。

情怀如歌,绽放奉献之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最动人的底色。格桑花能在高寒缺氧中绽放,靠的是对土地的眷恋;援藏援青干部能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源于对人民的赤子情怀。他们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心头大事。在雪域校园,他们播撒知识的种子;在草原诊室,他们守护群众健康;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谋划致富路径。他们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办成群众心中的“暖心大事”。这份情怀,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是高原反应时仍坚持工作的坚韧,是面对家庭亏欠时那一句“没事,都挺好”的隐忍,是离别时群众献上哈达、依依不舍的深情。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党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格桑花虽小,却装点了整个高原。援藏援青干部的奉献或许平凡,但汇聚起来,便是推动西藏、青海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他们的精神,如高原的星空般璀璨,照亮前行之路。

致敬,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愿你们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以忠诚为根、实干为犁、情怀为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最绚丽的光彩,共同绘就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作者:辽宁省丹东市委组织部 丹东市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刘思垚李琦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