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这么办”“以前没这么办过”——类似的话语,常被一些干部挂在嘴边。他们习惯于把“过去”当成“标准答案”,把“惯例”视作“行动依据”,仿佛遵循老办法就是系上了“安全带”、走进了“保险箱”。这种对“以前”的过度依赖,表面是求稳怕错,实则是缺乏担当、不愿作为的表现,更是一种隐性的“为官不为”。

这类干部往往蜷缩在“以前”构筑的“舒适区”里,以惯例代替思考,用经验遮蔽创新。面对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改革中的深层矛盾、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他们不是主动谋划破题,而是搬出“以前这样办”来推卸责任,或以“以前没先例”作为挡箭牌。这种“向后看”的思维定势,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惰性和能力短板。殊不知,时代从不眷顾故步自封者,固守所谓的“稳妥”,往往才是最大的风险。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经济发展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新业态、新挑战、新诉求层出不穷。在复杂严峻形势中应变局、开新局,“硬骨头”要啃、“险滩”要闯。如果干部思维僵化、观念滞后,凡事只会向“以前”索要答案,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老办法失灵,新办法缺位”的困境,不仅贻误发展时机,更会损害群众利益。倘若整个队伍都沉溺于这种保守封闭的文化氛围,畏首畏尾、求稳怕变,就会严重侵蚀干部的创新锐气和担当精神,使那些原本可以破土而出的新思路、新方案,在“以前没干过”的质疑声中夭折。

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与作风,直接关乎事业兴衰、国计民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干部必须彻底挣脱“以前”思维的桎梏,跳出“经验主义”的窠臼,以更开放的胸襟接纳新事物,以更创新的胆识探路破题,以更务实的行动推动发展,真正勇立改革发展潮头。

当然,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更需系统性、机制性支撑:一要校准“向前看”风向标,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将解决新问题的成效、推动改革突破的实绩、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表现的核心标尺,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二要强化前瞻赋能,加强干部对新知识、新科技、新治理模式的前瞻性学习和实践历练,帮助其洞察时代趋势、掌握前沿方法、驾驭复杂局面,真正锻造在“无先例可循”情境下独立判断、科学决策、有效破局的能力底气;三要涵养鼓励创新的政治生态,大力挖掘和宣传善开新局、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误、支持突破的干事环境,从根本上让干部放下包袱、敢于创新、勇于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持续锤炼专业素养与干事本领,在精准补足能力短板中不断增强内生动力。要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实践转化、改革攻坚深层难题、地区发展稳定要务及民生关切痛点,主动到改革前沿和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攻难关,在“干中学、学中干”中克服本领恐慌,不断夯实担当作为的“硬实力”,唯有如此,才能以更足的底气、更强的自信投身伟大事业,真正成为不负时代、不辱使命的栋梁之才。


作者:甘肃省敦煌市委组织部 高玉斌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