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边,茄子!”7月的广州骄阳似火,覃福雨带着刚考上博士的师弟周标胜,在母校广州大学门口留下了一张合影。“咔嚓”一声,定格的不只是青春的笑颜,更是一段关于梦想与传承的动人故事。

覃福雨(右)和师弟周标胜的合照。(受访者覃福雨供图)
“周哥,我终于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了!”拍完照片,覃福雨忍不住打了个电话,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他口中的周哥,是广西韦拔群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理。两人的故事,还要从2017年说起。
那年夏天,刚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的周理,放弃了大城市的发展机会,选择以定向选调生的身份来到广西工作。在那里,他遇见了覃福雨,一个来自南宁市马山县的18岁少年。
“第一眼看到覃福雨,就被他眼里的疲惫感震撼到了,那不该是一个18岁少年该有的眼神。”周理回忆。深入交谈后,周理才明白这份沉重从何而来:刚刚收到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本该是他开启人生新篇章的钥匙,但7000元学费成了压在全家人心头的巨石。覃福雨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全家仅靠母亲打零工勉强糊口,是继续求学还是提前打工?这个本该充满希望的夏天,对覃福雨而言,却充满了迷茫与挣扎。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一个寻常的傍晚。周理带着一个红包,来到了覃福雨家中。“这是我们2017年广西定向选调生的第一个月工资,一点心意,你先拿着,不够再跟我说。”周理将钱递了过去。
“不,我不能要……”覃福雨像被烫到一般缩回了手。
“这是我们的心意。”周理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以后你走出去了,再去帮助更多人,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那天,两人坐在村口的石头上聊了很久。晚霞染红了天际,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深深印在泥泞的村路上,也烙进了覃福雨的心里。
夜深人静时,覃福雨在笔记本的扉页郑重写下:“我要成为像周哥一样的人!”这不仅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一颗深埋于土壤中的种子,静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在周理的帮助下,覃福雨如愿踏进大学校门。两人亦师亦友的情谊,在无数个深夜的微信聊天中愈发深厚。“周哥,像我这样的山里娃,真能靠读书改变命运吗?”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覃福雨终于问出了这个压在心底的问题。
“当然能!”周理斩钉截铁地说,“你不仅要读完大学,还要继续读研、读博!”这期许化作少年书桌上越摞越高的笔记和深夜台灯下倔强的剪影。
周理深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远远不够,还要照亮整个村庄的希望。2021年,他主动请缨来到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些年,他磨破3双胶鞋,走遍每一户人家;建起全县首个乡村生态污水处理厂,让清澈的溪流重新欢唱;打造乡村多功能综合楼,让朗朗书声盖过呼啸山风;平整当地第一个标准足球场,让孩子们在球场肆意奔跑欢笑。
2024年7月,已经转战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挂点帮扶的周理接到了那个期待已久的电话:“周哥,我考上广州大学人工环境工程专业博士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微微发颤。周理望着眼前连绵的青山,恍惚看见7年前那个攥着录取通知书手足无措的少年,泪水模糊了视线。他听见覃福雨轻声说:“周哥,我做到了。”简短的6个字,背后是7年的坚守与蜕变。
因为自己曾淋过雨,所以更懂得为他人撑伞。如今的覃福雨,正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开头合影中那张青春洋溢的面孔——来自崇左困难家庭的周标胜,正是这份传承的最好见证。出于经济考量,周标胜研究生毕业后,本不打算继续深造。覃福雨鼓励并推荐他报考自己导师的博士生,还帮助他申请学校补助。求学路上的少年不再踟蹰,周标胜如愿考上了广州大学的博士,成为覃福雨的同门师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覃福雨用行动诠释着梦想的传承。
在最近的通话中,覃福雨向周理吐露心声:“毕业后我要回家乡工作,像您一样扎根基层。”他动情地说:“当年您为我点亮的那盏灯,如今我要让它照亮更多山里孩子的前行路。”
“乡村振兴需要一代代接力长跑,而教育振兴就是这场接力赛的关键一棒。”周理感慨道。曾是贫困村的隆明村是“九分石头一分地”,如今通过养六白黑猪、种桑养蚕、直播带货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百万元,崭新的学堂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也比以往更加响亮。“前几天,奶奶给了我8000块钱,我把它们捐给村委会,作为村里孩子的读书备用金。”在周理看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他希望每个村的孩子都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周理(左)和覃福雨的合照。(受访者覃福雨供图)
从周理、覃福雨到周标胜,再到更多受助学子,这场关于梦想与希望的接力赛,正在八桂大地上书写着最动人的篇章。
文章来源:乡村干部报 尹丹丹
责任编辑:俞玺勍、车婧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