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高远青春追求激励青年,助力人才振兴在“百千万工程”中的深入推进,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马赤行”实践团在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指导下,奔赴广州、佛山、中山、江门、茂名等多个地市,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实地探访近百名青年选调生,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讲好“挺膺担当”的基层青年成长故事。

据了解,实践团由院级青马班硕士、本科在读学生组成,全部队员均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紧扣“青年人才服务基层”主题,结合学院基层治理学科优势,围绕青年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实践成效、面临挑战与发展诉求开展调研,旨在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青春智慧,让基层工作成果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对话基层,记录青年“向下扎根”的故事

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实践团扎实开展访谈调研,精准把握青年选调生服务基层一线的现实状况与发展需求,紧扣选调生“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关键环节。访谈系统梳理近年来青年选调生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升瓶颈以及发展愿景,着力形成贯通“思想锤炼、专业提升、实践锻炼”全链条的一手资料。

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选调生在基层锻炼期间能够主动深入群众,与当地居民形成紧密的联系,在实践中逐渐成为村民信赖的“好帮手”、“实干者”,充分彰显了青年干部在基层沃土中砥砺成长、提升本领的生动实践,为实践团提出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感可及的鲜活样本。

深入村巷,丈量选调生的成长刻度

把镜头对准一线,将答卷写在大地。为掌握选调生驻村锻炼的真实图景,实践团走进茂名信宜池洞镇大坡村等地。作为2024年省级典型村培育对象,大坡村持续推进村庄美化绿化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促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实践团分层次、分对象设计问题,先后与驻村选调生、普通村民面对面交流,拉家常、听真话,广泛收集村民诉求,全面掌握基层服务实情。通过实地勘探、入户走访、听“板凳会”等形式,实践团记录选调生在项目谋划、群众沟通、长效管护等工作轨迹,解码选调生实践历练与乡村善治互促共进的生动过程,让这段鲜活的基层故事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为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稳健而持久的前行动力。 

剖析现状,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64万的访谈语料文字、近百次的深度访谈,横贯政府部门与乡镇巷口,纵连理论挖掘与田野实践,实践团依托文本挖掘、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茂名信宜等地选调生成长轨迹、发展现状、能力需求后,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形成具体完善的调研报告,为推动地区基层工作提供有价值的青年智慧,充分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我也想成为一名选调生,在希望的田野上贡献青春力量!”在深入调研访谈和实地观察后,实践团被选调生扎根泥土、心系乡亲的鲜活故事深深打动,坚定了他们毕业后投入基层沃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选调生的使命,不在远方的宏大叙事中,而在他们脚下这片炽热的土地里。

此次实践是高校青年投身基层治理、贡献青春智慧的生动探索。实践队队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钟宏洋同学表示,“本次实践让我们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基层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仅要做基层故事的记录者,更要成为奔赴一线、与群众一起书写答卷的同行人。”茂名信宜选调生、池洞镇大坡村书记助理陈沛杏则表示,基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希望有更多大学生了解基层、投身基层,一同开启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据悉,该实践团将依托华南师范大学“逐梦远方”基层就业指导工作室,持续跟踪选调生成长轨迹,积极为当地完善人才政策和优化培养模式建言献策,助力地方以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焕发新的活力。

文 | 记者 严锦程

图 |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马赤行”实践队提供


文章来源:羊城派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