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工作锚定了新航向。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民生改善没有完成时,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守民心的定力锚定民生坐标、以纾民困的担当破解民生难题、以增民利的实效提升民生质感,让民生幸福的底色更浓、成色更足,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枝叶关情守民心,在厚植为民情怀上“提质”。心无百姓莫为官,情系群众方成事。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决定着为民服务的方向与温度。唯有守住这份初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在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中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当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将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的“吐槽声”当作改进的“风向标”,主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为民服务的智慧和力量,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多想想群众在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多问问自己能为群众做些什么、该为群众解决些什么,主动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楼院,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心里话、真实想法,在拉家常中了解民情,在面对面交流中增进感情,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而是贴心办事的“人”。
担当务实纾民困,在破解民生难题上“提质”。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核心在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这些难题就像横亘在群众幸福路上的“拦路虎”,只有敢于较真碰硬、勇于担当作为,才能把它们一个个解决掉,让群众的生活更顺畅、更舒心。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担当起纾解民困的重任。一方面,要聚焦民生痛点精准发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既要拓宽就业渠道,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人端稳“饭碗”;针对城乡教育差距,要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针对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问题解决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梳理、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定期跟踪问效,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并勇于创新方法破解难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市场机制、科技手段等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久久为功增民利,在提升民生福祉上“提质”。民生福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体现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民生成果上。增民利,就是要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生活品质,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更可持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谋取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一方面,要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上持续用力,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另一方面,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乡村覆盖,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同时,要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此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作者: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楚村镇朱集村选调生 杜寅昊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