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风送爽,又是一轮明月高悬。当银辉遍洒大地,万家灯火中共话团圆之时,我作为一名身处基层的选调生,仰望这轮千古明月,心中涌起别样的情愫。这明月,照过古人的离愁别绪,照过革命先辈的筚路蓝缕,如今,也照着我——一名新时代青年干部在基层走过的路。中秋,这个承载着团圆与思念的节日,于我而言,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砥砺担当的明镜。

明月如镜,映照“为民”初心不染尘。

自古以来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旷达背后,是对人世深沉的眷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祝愿里,寄托着对普天之下民众幸福安康的期盼。它清辉皎洁,不染尘俗,恰似我们选调生应当秉持的那颗为民初心。选择选调生这条路,就是选择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从校园踏入基层,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怀揣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朴素信念。然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面的是最真实的国情、最鲜活的民情,有时也会遇到误解、困难甚至挫折。就像明月也会经历阴晴圆缺,我们的信念是否依然坚定?我们的初心是否蒙尘?值此中秋,对月沉思。我回想起走访农户时,乡亲们递上的那碗清茶,眼神中饱含的期盼;回想起解决邻里纠纷后,双方握手言和时露出的笑容;回想起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看到村庄一天天变美的由衷喜悦。这一点一滴,如同月光汇聚,洗涤心灵,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只要心中这轮“明月”常亮,就能保持定力,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服务人民的政治本色。

中秋寄情,涵养“万家团圆”大情怀。

中秋的核心是“团圆”。但作为选调生,我们对“团圆”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是小家的相聚,更是“万家团圆”的愿景,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生活的奋斗目标。“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句,道出了古代士大夫的民本情怀。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将这种情怀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选调生身在基层,直接服务群众,更能体会“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分量。中秋节期间,我们或许无法与家人团聚,而是坚守在值班岗位,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保障节日市场供应,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这份“缺席”小团圆的坚守,正是为了成就千家万户更好的团圆。这是一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担当。我们舍弃小我的闲适,是为了换取大我的安宁与发展。当我们看到辖区平安祥和,看到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便是对我们最好的节日慰藉。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正是中秋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是选调生群体对“担当”二字最朴素的诠释。

担当为要,在基层沃土中砥砺成长。

明月照亮前路,初心指引方向,最终要落脚于“担当”二字。担当是选调生成长的阶梯,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基层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矛盾最突出、情况最复杂的地方,更是年轻干部增长才干、磨练意志的最佳舞台。“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担当不是空泛的表态,而是体现在解决一件件具体事情、化解一个个具体矛盾之中。它可能是为了一个惠民政策精准落地,反复与群众沟通解释,磨破嘴皮、踏破铁鞋;可能是为了一个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多方协调,熬夜研究方案;也可能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冲锋在前,不畏艰险。这种担当,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想干事”的热情,还要有“能干事”的本领和“干成事”的决心。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突能力、抓落实能力,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中秋明月,见证过无数仁人志士的担当。今天,我们选调生更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一线岗位上,勇挑重担,奋发有为,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期望。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轮穿越时空的明月,默默注视着人世沧桑,也见证着一代代青年人的选择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让我们以明月为镜,时时勤拂拭,勿使初心染尘埃;让我们以中秋为契机,厚植家国情,矢志为人民谋幸福;让我们以担当为桨,在基层的广阔海洋中奋楫争先,勇毅前行。


作者: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南城镇选调生 王瑞琪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