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邹韬奋以笔为矛、以刊为盾,以激扬文字唤醒民众的抗日斗志,用毕生心血诠释了“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希冀邹韬奋先生的精神绽放新的光芒。

铭记爱国之志,以笔为剑,勇担时代使命。少年读书时,邹韬奋便经常把史书上记载的关于亡国屈辱的事与当时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起来,这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激起了爱国的情感。1926年,邹韬奋接手《生活》周刊主编,确定刊物为“关注人生,唤起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变革”的大众喜爱的刊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他深感国难当头,于是迅速改变刊物的风格,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每期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消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罪恶,对不抵抗主义进行尖锐抨击。从执掌《生活》周刊笔政,到牵头创建三联书店,他以媒体为刃、以书店为阵,在文化战场开辟阵地;从“七君子”案中在法庭上义正辞严地抗辩,到弥留之际仍执着口述入党申请,这位用生命践行理想的文化战士,以四十九载炽热燃烧的人生,完美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誓言。

传承求真精神,勤学善思,追求真理之光。邹韬奋短短的一生先后创办了六刊、一报、一店,即《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和《生活日报》、生活书店。他是杰出的进步新闻工作者,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他亲自收发《生活》周刊的来稿,亲笔回复周刊读者的来信,大到抗战救国、社会变革,小到求学求职、婚姻恋爱、写作技巧等等,他都会给予解答,同读者平等亲切地讨论问题,“促膝谈心”。邹韬奋坚守“指导社会”的使命,积极发表时评社论,广泛讨论联合战线,综合分析国际形势,总结抗战教训,大力宣传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等,为国家建言献策,为读者“打气”“解惑”。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书店在上海仍坚持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宣传抗战的书刊,还专门发表了近2万字的《上海血战抗日记》,为研究淞沪抗战留下珍贵史料。

践行为民情怀,心系家国,甘于奉献担当。邹韬奋的一生,是知识分子与人民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典范。毛泽东评价其“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周恩来赞其为“出版事业模范”。他主张“凡评述必以劳苦民众福利为前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融为一体。即便在耳疾缠身、流亡六次的绝境中,他仍坚持“提着秃笔与黑暗势力抗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邹韬奋眼里,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这能“与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打成一片”。为了让更多读者能订阅到报刊,他还设法降低报价,减少利润、不取稿费,甚至带头降低薪水以稳定刊物的售价。为唤醒国民担当,鼓荡民族血气,邹韬奋积极奔走呼号。为着爱国、救国,他被迫流亡过、身陷囹圄过、生活困厄过,但他从未放弃过,他“坚信所努力的文化事业,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贡献,值得含辛茹苦无所怨怒地为之奋斗”。

邹韬奋虽然没能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但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1944年,他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共党员,后又跻身首批“全国百名杰出抗日英烈”之列。以他命名的“韬奋出版奖”和“长江韬奋奖”,至今仍是行业最高荣誉,其精神至今仍在激励后人。


作者: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委组织部 邹书平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