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是重庆的防汛关键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大量降雨易导致河水突涨和山体滑坡。
为进一步应对极端天气,打赢“七下八上”汛期攻坚战,重庆市梁平区虎城镇大兴村结合工作实际,因地制宜提出“四个多一点”夏季攻坚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干部走得勤一点、说得多一句、想得深一层,从意识提升、物资准备、知识普及、精准关怀和严密监控等多方面,共同构筑起立体化的防汛安全体系,有效化解村民“七下八上”汛期中“七上八下”的焦虑。
多贴一份宣传标识,织密汛期安全“警示网”。在汛期来临之际,大兴村将“多贴一份宣传标识”作为提升村民防灾避险意识的首要举措,精准覆盖风险盲区。村委会组织专人对辖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易涝区、危旧房屋周边、河道险工险段、山洪沟口、交通危险路段等重点区域进行彻底排查。在这些关键位置,除了常规的警示牌外,额外增贴或更新更醒目、更通俗易懂的防汛安全标识,明确指示出紧急避险路线、安全转移方向以及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同时,在村务公开栏、主要路口、小卖部等人流密集处,广泛张贴防汛应急知识海报、山洪泥石流识别与自救指南、紧急联系电话(包括村委、镇应急办、派出所、卫生院等),将防汛安全意识渗透到村庄的每个角落,最大限度避免因疏忽或不知情而导致的意外发生,为村民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村干部在路口张贴宣传标识 村干部在路口张贴宣传标识
多备一根救援竹竿,筑牢生命守护“硬支撑”。针对汛期可能突发的涉水险情,大兴村“多备一根救援竹竿”的举措,将实用、高效的救援工具战略性地部署在村庄内的桥梁两侧、漫水路段、池塘水库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入口处,以及村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等所有关键风险点位。每一根竹竿都被放置在易于取用的显眼位置,并刷上醒目的反光漆或系上标识带,确保在发生人员落水或因洪水围困需要紧急救助时,这根“生命之竿”能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尤其在水流湍急、水深不明或存在暗流、漩涡的危险水域,施救者可在岸上安全位置,将竹竿递送给落水者或被困者,有效避免因直接下水救援带来的二次伤亡风险,极大地提升了基层自救互救能力。这一根关键时刻随处可取、随手可用的不起眼的竹竿,不仅是连接生与死、险境与安全的“生命线”,更是守护村民生命安全最直接、最可靠的“硬支撑”。

村干部在开放水域放置应急救援竹竿 村干部在开放水域放置应急救援竹竿
多办一场院坝座谈,架起防汛知识“连心桥”。大兴村在防汛减灾工作中,不仅着力硬件准备,更是聚焦村民的“软实力”提升,通过“院坝座谈会”这个重要平台凝聚共识、普及知识,切实增强和提升村民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院坝座谈会利用傍晚或农闲时间,在村民小组的院坝、晒场等露天场所举行,氛围轻松愉悦,参与度高。每场座谈会都紧扣汛期安全主题,内容紧密结合本村实际,详细解读最新的雨情水情预警信息、剖析本村已知的地质灾害点和内涝风险区、手把手教学如何识别山体裂缝、泉水突浑等滑坡前兆、洪水来临时的正确逃生路线和要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呼救和自救互救方法等。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答疑解惑、共享经验、反馈隐患、传递技能,既有效消除了恐慌,又增强了村民对防汛工作的理解、支持和自主应对能力,真正将“群测群防”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党组织、党员干部与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防汛连心桥”。

村干部入户开展院坝座谈 村干部入户开展院坝座谈
多做一次入户走访,点亮风险排查“暖心灯”。“多一次入户走访”是大兴村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将防汛关口前移到村民家中的具体行动。村里要求包片干部、党员在汛期高频次、全覆盖地深入农户家中,特别是对居住在切坡建房户、老旧房屋、低洼地带、地质灾害点威胁区的村民,以及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脆弱群体,进行重点走访。走访不仅仅是“露个脸”,而是带着明确任务,既“查隐患”,看房前屋后是否安全;又“讲安全”,一对一、点对点地再次强调防范要点和应急措施;还“听民声”,耐心倾听村民的担忧、诉求和建议;更“强预警”,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能及时接收并理解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每一次走访,都如同点亮一盏“暖心灯”,让处于风险中的村民感受到“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应对洪灾的信心,真正做到不落一户、不遗一人。
作者:重庆市梁平区虎城镇大兴村书记助理 何春润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