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将监督的“探头”延伸至党员干部工作之余,关键在于引导其自觉守牢思想防线、严守规矩红线、筑牢纪律底线,确保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作风建设“永不打烊”。
思想筑基,锤炼“慎独慎微”的政治品格,守牢思想防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作风的基石。“八小时外”监督管理的深层要义,在于锻造党员干部在无人监督之时的政治定力和高度自觉,使其在私密空间、独处之际,依然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保持清醒头脑。大量警示案例表明,思想防线的松懈往往始于“八小时外”的微小缺口和侥幸心理。一旦思想根基动摇,极易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方向,最终导致行为滑坡、作风塌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滋养初心使命,常思“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净化思想,清除私心杂念。要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低级趣味和庸俗行为。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反思言行,主动向组织汇报思想状况,真正把“八小时外”作为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时段,使“慎独慎微”成为深入骨髓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规矩塑形,划清“可为不可为”的行为边界,严守规矩红线。规矩是行为的边界,是作风的标尺。在“八小时外”相对宽松的环境,容易模糊公私界限、混淆人情与原则。现实中,一些“人情往来”“家庭聚会”“个人爱好”被异化为利益输送的渠道,教训深刻。规矩意识一旦弱化,行为就容易越界,“八小时外”就可能成为作风问题和腐败滋生的土壤。只有时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站稳立场、守住清白。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将党纪国法铭刻于心,带头学习、模范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各项规定,坚决克服“小节无害”的错误认识,从拒绝一次吃请、一份礼品等小事小节做起。要带头建设廉洁家风,严格约束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防止其利用自身影响谋取私利。在人情交往中要保持高度警觉,自觉抵制任何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活动和馈赠。要将规矩意识融入日常言行,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以严明的规矩涵养清正家风和优良作风。
纪律固本,强化“长牙带电”的刚性约束,筑牢纪律底线。党的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监督缺位、纪律松弛,“八小时外”就可能成为监管的薄弱环节。一些作风顽疾之所以禁而不绝,往往源于对纪律缺乏敬畏、心存侥幸。纪律的刚性一旦丧失,其震慑力和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让纪律真正“长牙”“带电”,并在党员干部心中形成高度自觉,才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深入学习纪律、准确掌握纪律、自觉敬畏纪律,将各项纪律要求内化为行为准则。要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主动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把监督视为组织的关心和爱护。要按规定及时如实向组织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和“八小时外”的重要情况。要对于组织监督和群众反映的涉及自身“八小时外”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态度端正、闻过则改,主动说明情况、及时纠正偏差。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确保“八小时外”的言行举止都经得起纪律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
作者: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2024届选调生 白泉镇星马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天一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