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溯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热血儿女以笔为枪,将悲愤与赤诚注入诗行。这些“血与火”淬炼的诗歌承载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抗争意志、深厚的军民情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虽血染长空,精神却永续传承。广大党员干部应重温这些用生命书写的抗战诗歌,汲取字里行间的磅礴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指引我们书写新的荣光。

从诗行铿锵处感悟“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胆忠诚,筑牢信仰根基。抗战诗歌是民族觉醒的号角,更是忠诚信仰的火种。田间在《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中震撼诘问:“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以振聋发聩的文字表达了誓死保卫国家和抵抗侵略的坚定;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泣血之声,让“为土地而战”成为亿万同胞的共同信仰;郭沫若在《归国杂吟》中发出“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激昂之语,将散落在各地的抗争力量拧成一股绳,点燃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熊熊斗志。觉醒于危亡,奋进于复兴。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再迎着枪林弹雨生活,但随着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广大党员干部当从铿锵的诗行中读懂共产党人的忠诚血脉,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诗魂激荡处感悟“一息尚存誓抗争”的钢铁意志,永葆斗争精神。抗战诗歌是民族气节的壮丽书写,更是共产党人钢铁意志的真实写照。吉鸿昌临刑前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笔诗,将个人生死彻底置之度外,于绝境中发出强有力的呐喊。赵一曼告别幼子,在抗日前线带领游击队奋勇杀敌,写下“卫我河山,浴血红颜,百炼成钢”的铮铮誓言,字字皆见巾帼英雄的坚毅风骨。臧克家写“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却未言半句退缩,反以“嚼着苦汁营生”的态度,写出了中国人“压不垮、打不倒”的脊梁。抗战时期的斗争,有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也有文人在敌占区顽强发声。精神不灭,诗魂永存。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激荡的诗魂中汲取斗争之力,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娄山关”“腊子口”,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钢铁意志,主动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在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振兴、防范风险、应急处突等新时代“战场”上锻造“铁肩膀”和“硬脊梁”。

从诗情滚烫处感悟“箪食壶浆迎子弟”的鱼水情深,厚植为民情怀。抗战诗歌既见证了硝烟岁月,也映照着“军民鱼水”的深情厚谊。“人民的城,一切为了人民”,一声质朴宣告,诠释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意蕴;“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一幕壮烈场景,绘就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情感画卷。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人民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遵循。从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急切呐喊,到新时代“强国建设”的嘹亮号角;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语,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字字句句,燃烧的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传承的是血脉深处的为民初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诗为镜,映照如磐初心;以诗为炬,点燃使命担当,在基层一线厚植人民情怀,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怀揣“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为民之心,树立“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的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笃行担当,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崭新诗篇。


作者: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选调生 程虹谚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