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涵(右二)在向阳乡党员志愿服务驿站为游客进行旅游线路讲解。闫安庆 摄

2024年7月,我踏上黑龙江省嘉荫县向阳乡雪水温村的土地,成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彼时村口的老杨树郁郁葱葱,谁也没想到,半年后,这片被冰雪覆盖的村落,会因一场“破圈”的冬季旅游尝试,成为央视镜头里的“网红村”。

初到村时,我发现近年来村里的民宿产业发展很快,可是旺季很短,只有夏秋季时依托毗邻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缘优势能迎来几波客流,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挣不到“四季钱”。我跟着村书记在村内走访,听民宿老板抱怨:“一到冬天,院子里的雪能堆半人高,村边的黑龙江冻住了,生意也跟着‘冻’住了。”

去年秋天,我在整理村里档案时,发现了村名的由来——早年这里林木茂密,伐木工人常在此歇脚,“雪水烹茶,温暖筋骨”,且黑龙江水流经此处形成旋水涡,经口口相传有了“雪水温”的谐音,便有了这个特别的村名。看着泛黄的档案照片,再望望冬季空荡荡的村落,一个念头从我脑中冒出来:能不能把村里的“冷资源”变成发展的“热产业”,让冬季也“火”起来?

去年11月,雪水温村召开村“两委”会议,我试探性提出在村内搞冬季旅游项目的想法。大家有些犹豫:“咱没经验,搞砸了咋办?”我把这些天调研的思路分享出来:“咱有森林冰雪资源,还有‘雪水温’的文化故事,游客来了,能住民宿、玩冰雪,还能听老一辈讲山间往事,尝试一下总没有错!”经过村“两委”的研究讨论,大家最终一致同意试一试。借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扶持的东风,乡党委为支持我们村民宿旅游发展争取到了资金,在村内打造冰雪围墙3000余米,建设了粮囤、二龙戏珠、渔船等各类造型的雪雕景观,辅以风格各异的彩灯装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冬季火热的“雪水温情”。

为了打响名号,我和包村干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筹备过程拍成短视频,上传到乡里的公众号。没想到,一条“雪水温村要搞冬季旅游啦”的视频,被网友转发到社交平台,评论区里不少人留言“想去东北小村过个冰雪年”。

去年底,雪水温村冬季旅游正式“开门迎客”。首批游客中,有摄影爱好者、亲子家庭,还有从南方特意赶来的“冰雪迷”。我跟着村民当起“向导”,带游客钻林海、滑冰道,听老党员讲在山里跑山的故事。游客们住着民宿火炕,吃着村民做的粘豆包,在社交平台晒出“雪水温奇遇”,让这个边疆小村的流量“爆”了。

更惊喜的是,“爆改村庄,让乡村‘流量’变‘留量’”节目还登上央视,让雪水温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今年春节前后,村里的民宿天天有客,村民们笑着说:“往年过年只能歇一歇、聚一聚,今年游客‘一窝蜂’来,咱就盼着这股客流‘别断流’!”

泼天的“流量”也让村里的“土特产”找到了更多出路。向阳乡自产的面粉、大豆、榛蘑、玉米等装进了游客的后备箱,商超店铺销售额增了三成,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雪水温村的这一年,我见过凌晨4点的星空,也踩过没膝深的积雪;听过游客的欢呼,也接过村民递来的热乎烤红薯。从“想破局”的忐忑,到“成网红”的欣喜,我明白了这片土地从不缺故事,缺的是让故事“活”起来的人。我们到村任职选调生,就是要当那个“讲故事”的人,把“冷资源”焐热,把“流量”变成“留量”,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章来源:乡村干部报 秦泗涵
责任编辑:孟涛、车婧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