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年多前,刚到汫平社区,穿梭在曲折的巷子里,我抬头观察,喃喃道:“顺平巷、丰平巷、得平巷、利平巷……”同行的社区干部娓娓道来:“把首字连在一起读,就是顺风(丰)得利,意思是祈求行船平安、满载满利,这是咱们‘讨海人’最大的心愿。”


林佳欣(右一)在台风天入户劝老人转移。(汫平社区党委供图)

2023年11月,组织安排我到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汫洲镇汫平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助理,这简单又深刻的巷名,便是我初入渔乡时的“导航”。汫平社区地处南海之滨,祖祖辈辈以海为田、靠海吃海,是典型的渔业涉农社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加工是社区的支柱产业。世代“讨海”的经历,不仅维系着当地居民的生计,更将吃苦耐劳、坚韧乐观、团结互助的品格,深深镌刻进“讨海人”的血脉中。到社区任职的日子里,我不断学习、扎根、成长,躬身学做一名真正的“讨海人”。

没有老舵手的指引,年轻后生难以穿越暗礁。刚到社区时,我对基层工作一无所知,面对纷繁复杂的群众诉求和千头万绪的社区事务,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幸运的是,社区的同事们像对待自家后辈一样,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与群众打交道、如何调解邻里矛盾、如何落实政策。社区党委书记林吉兆有10多年的“讨海”经验,他带我走遍了社区的渔排养殖户、水产加工企业,教我辨认不同种类的渔船,讲解潮汐变化对捕鱼的影响,让我慢慢摸清了“讨海”的门道。“讨海人靠海吃海,但也得懂海敬海,就像咱们做基层工作,得懂群众心思,敬群众力量。”林书记的话使我受益匪浅。第一次调解邻里纠纷时,我手足无措,是退休老党员林叔悄悄教我:“处理纠纷要像收网一样,既要有耐心慢慢收拢,也要懂得适时松一松。”我渐渐领悟到,“讨海”的智慧与基层治理有诸多相通之处。

“讨海人”的归途,最终系于柴米油盐的安稳。唯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感知那份期盼下的忧虑与叹息。“阿妹,每年台风天我都担心得睡不着,我们日头里泡三个时辰,图的就是鱼肥了能上秤。”养殖户阿鑫的母亲泪眼婆娑地说。从她的话语里,我懂得了“讨海”二字背后的战战兢兢:一阵风、一场病可能会让整年心血化为乌有。借着网箱养殖“木改塑”的政策东风,我和社区干部一趟趟往渔排上、养殖户家中跑,掰着手指头给大伙儿算明白改造能省多少维修钱,把隔壁村吉叔领到理赔款的真人真事讲给大家听,帮着跑部门、送资料、办手续。那些登记上渔民信息的证件单据,让漂泊的营生有了稳稳的保障。


林佳欣(右一)在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汫平社区党委供图)

不知不觉中,我已记满了两本随访笔记:钟伯的休渔补贴申领、九耳养殖区排水渠淤泥堆积、大房巷东巷路灯不亮、渔民孤儿阿腾的住房修缮、圆胶兰片区违搭违建挤占巷道……这些一一被抚平的“小事”,让我在渔乡扎下了根,也在乡亲们心里扎下了根。

与风浪博弈、同大海周旋,本就是向大海讨生活的必修课。就像渔民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从不退缩,基层工作遇到“风浪”也从不是退缩的理由。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闲置空地上堆着的蚝壳堆、泡沫箱成了“老大难”,我和社区干部主动联系土地权属人,规划打造成临时停车场,既美化了环境,又缓解了居民停车难问题。每逢台风来临,我们迅速集结党员突击队,逐户联系通知渔民上岸避险、引导渔船有序回港,顶着狂风暴雨排查隐患、及时组织危房户转移,争分夺秒与“险情”赛跑……正是这一次次的想招破题、迎难而上,让我在实践中磨炼,逐渐成长为一名通海性、敢驭风浪的“讨海人”。

再漫步于小巷间,那承载着世代祈愿的“顺风得利”四字,于我心中已不仅是飘向大海的祝福,更是扎根基层、躬身为民的青春誓言。未来,我将继续以“讨海人”的坚韧与智慧为帆,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海域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文章来源:乡村干部报 林佳欣
责任编辑:俞玺勍、车婧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