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出错啦,请尝试退出重试或刷新
刷新重试诊断code: 4400
vid:
uuid: 1BAAEAF8-FDBF-4BA6-983D-54B62F191DC5
requestId: F46F66E2-F518-4FCA-969D-9D4D270A1759
播放时间: 2025-08-22 22:43:34
提示信息

播放错误,请稍后再试
海草铺顶,石墙斑驳,渔歌悠扬,这是我对鸡鸣岛村的第一印象。这座0.31平方公里的海岛村,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港西镇,人口不足百户,风光绮丽,似海面上的一颗明珠。2023年,我来到鸡鸣岛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渔民同吃同住两年来,不仅眼看着老渔村变了样,我也从“书呆子”变成了地道的“海岛人”。

鸡鸣岛村鸟瞰图。(威海市委组织部供图)
刚上岛时,咸腥的海风裹着质疑扑面而来。76岁的孙德连大爷,瞅见我第一眼就说:“城里娃来这儿镀金的吧?可别瞎折腾!”我知道,光靠嘴争辩没有用,得干出点实事来。
白天,我跟着渔民出海收网。海上的浪头一个比一个大,船身晃得胃里翻江倒海,缆绳又粗又糙,没一会儿手掌心就磨出了血泡。晚上,我挨家挨户去统计危房。独居的鞠奶奶家屋顶漏雨,雨水滴在地面汇成大大小小的水洼,闷湿环境下家里一股霉味。我及时联系镇里申请应急维修基金帮鞠奶奶修屋顶。之后一段时间,我每日往返鞠奶奶家,帮助老人扫地、挑水。
台风警报拉响那日,鞠奶奶家的屋顶再次漏雨。施工队赶来抢修时,雨下得很大,人在狂风里站不稳当。我和施工队一起顶着风雨干活,鞠奶奶在旁边急得直跺脚。抢修完成后,她紧紧攥着我的手,含着泪说:“娃啊,这海草房我住了60年了,头一回见有人这么上心。”

选调生郭家宁(右一)调研了解村民旅游收益情况。(威海市委组织部供图)
慢慢地,村口大槐树下唠嗑的老人们,老远看见我就喊:“娃,来喝碗鱼汤!”那鱼汤鲜得哟,我一口气能喝好几碗。渔船回来时,总有大哥往我手里塞刚捕的鹰爪虾,还笑着说:“娃,拿回去尝尝鲜。”就这么着,信任在鱼腥味和柴油味混着的码头上一点点长了起来。
鸡鸣岛拥有海洋生态保护区、灯塔遗址、原生态沙滩等自然景观,包括祈福古树、龙王庙旧址、渔绣剪纸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海景资源,得好好利用起来。于是,我跟着村“两委”干部四处调研,请教专家,最后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融合生态农业、民宿文化、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的发展策略。
我们积极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动环岛游、高端民宿、悬崖咖啡厅等项目落地实施。我们组织村民参加旅游服务培训,传授与游客的沟通经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还设立了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栏,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海滩垃圾,让鸡鸣岛的生态之美得以延续。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鸡鸣岛这个黄海前哨的边陲小岛也始终肩负着守护祖国海疆的使命。我积极参加联动海警、渔政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的海上巡逻、渔业安全生产检查及反走私反偷渡宣传,确保海域安宁。平日里,我们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组织海上救援演练,还成立了由老党员和年轻渔民组成的应急小队。岛上老人多,我们便给独居户安装“一键呼叫”装置,确保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响应。
2024年,鸡鸣岛村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60万元,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5万元。
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温暖的瞬间。民宿开业当天,孙大爷把祖传的渔灯摆在堂屋,那盏渔灯虽然有些陈旧,却承载着孙大爷家族的记忆和情感。“好物件就该让更多人看见。”孙大爷的话,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和传承海岛文化的决心。
如今站在观景台眺望,光伏路灯沿石板路蜿蜒亮起,照亮了村民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海岛的未来。新建的海水管道,解决了岛上居民的用水难题,渔船桅杆上的红旗与朝霞相映生辉,象征着海岛的生机与希望。
当青春扎根基层沃土,每一株海草都能抵挡风浪,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也守护海疆的安宁与繁荣。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郭家宁)
文章来源:乡村干部报
责任编辑:俞玺勍、车婧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