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2日电 21日上午,成都市金堂县五凤镇党群服务中心翰墨飘香,这里正开展一场跨越3000年的文明对话。课程主讲人、成都市国资委驻五凤镇白岩村选调生曹艺译从国宝重器“何尊”上的“宅兹中国”铭文展开,向孩子们讲述汉字与中华文明。
上述一幕是五凤镇到村任职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都市国资委驻五凤镇白岩村选调生立足乡村教育实际,针对乡村儿童暑期看护难、资源缺等现实问题,在五凤镇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青耘盛夏·知行成凤”暑期素质提升公益课堂,推出8期精品课程,吸引300余人次参与活动,为乡村儿童带去了一个收获满满的快乐暑假。

课程设计精细打磨 锚定需求搭平台
“课程要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就要懂他们缺什么、爱什么。”这是选调生从策划到结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围绕乡村儿童成长需求,他们深度调研、反复打磨,构建了“文化传承+科学探索+艺体陶冶+心理健康”四维课程体系。
8期课程既涵盖中国古典诗词、汉字与中华文明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电磁原理、情绪管理等现代素养课程,更融入步打球、中华武术等艺体项目,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儿童打开世界的窗口。
据了解,每期课程均吸引逾30名学员参加,既接“地气”又有“生气”的多元课程成为当地孩子们暑期最期待的“成长加油站”。
成长馈赠远超技艺 巧播种子润童心
课程带给孩子们的,远不止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文化认同的种子悄然扎根。
烧箔画课程上,一名孩子主动分享制作五凤黄包蛋的经历,稚嫩话语中满是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这正是课程设计的巧妙用心,耐心与专注在实践中锤炼。

泥塑课的揉、塑、刻,烧箔画的描、贴、扫,让孩子们对“慢工出细活”“细节决定成败”的匠心有了初悟。亲子温情在互动中升温,不少家长也陪同孩子全程参与。
“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这样陪孩子,暑期课堂让我们找回了高质量陪伴的意义。”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选调生以课程为纽带,搭建家庭沟通桥梁的初衷。
多方力量协同发力 联线织密教育网
“乡村教育不能单打独斗,要把优质资源‘请进来’。”这是选调生们的共识。他们积极联动各界力量,牵起一张多元教育网络。西南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带来电磁科学课,国家一级运动员亲授“尚武崇德”武学精神,成都七中艺术教师指导泥塑技艺,民间传承人讲解步打球技巧,雄厚师资引入乡村课堂。
更有爱心党员当志愿者、社工组织做后勤、居民协助维护秩序、各级党政部门统筹保障……这张凝聚多方爱心的网络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下沉,更是选调生组织发动群众的基层治理实践。从讲台到幕后,一场人人参与的公益课堂,成为五凤镇基层治理创新的最新注脚。

选调生主导显担当 躬身实践映初心
从课程设计、资源协调到一线教学,青年选调生始终站在一线。成都市国资委驻五凤镇白岩村选调生曹艺译是烧箔画和汉字课程的主讲人,也是暑期课堂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她表示:“作为扎根基层的青年党员,我们始终把暑期课堂当成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乡村的阵地。看到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科学探索中点燃理想火花,就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价值在于把好政策送到群众身边,用青春力量托举乡村未来。”
8月21日,全部课程结束后,暑期课堂结业仪式同步举行。现场播放了8期课程精彩瞬间回顾视频:7月11日,烧箔画作品流光溢彩;7月16日,五步拳的一招一式刚劲有力;7月25日,泥塑创作中巧思频现;7月31日,情绪管理课欢笑不断;8月4日,古典诗词里品味节气之美;8月11日,步打球研学感受非遗魅力;8月19日,电磁世界引人探索;8月21日,汉字课堂追溯文明根脉……每一帧都定格着孩子们的成长瞬间。
下一步,五凤镇到村任职选调生将把握五凤镇文商旅体高质量发展契机,探索建立“院校+企业+社会+乡镇”长效合作机制,让优质资源持续下沉、本土资源焕发活力,逐步将暑期课堂延伸为乡村儿童“全年成长计划”,继续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用青春力量书写基层答卷。(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