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防汛抢险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强调,要在防汛抢险救灾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得人之道,在于识人。”组织部门要主动深入防汛救灾一线为干部精准“画像”,及时把对党忠诚、担当作为、作风过硬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在关键时刻看政治表现,把忠诚轮廓勾勒出来。防汛救灾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忠诚的实战检验。政治忠诚在干部考察时不易完全标准化测量与精确化界定,但能够通过急难险重任务时的应急表现看出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此,组织部门要建立防汛救灾应急响应即时考察机制,在应急处突、隐患排查、群众转移、物资调度等关键环节设置政治表现观测点,重点考察是否第一时间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是否在险情预判中体现政治敏锐,是否在资源调配时坚守人民立场,特别要注重在夜间抢险、突发管涌等高压情境下识别干部的政治定力,将“洪水退到哪、考察跟到哪”作为政治素质考察的硬标准,真正让那些在风雨中挺起脊梁的“防洪堤式”干部脱颖而出,确保考察结果清晰呈现干部的忠诚轮廓。
在危急关头察能力素质,把担当线条描绘准确。防汛救灾是检验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更是绘制干部能力“立体画像”的关键场景。将防汛一线表现纳入干部考察体系,既能精准识别“危急关头冲得上去”的担当者,也能倒逼责任落实,构建“以事察人、凭绩用人”的鲜明导向,为锻造堪当重任的骨干队伍提供科学依据。对此,组织部门需紧扣“察人于危时、识人于关键”原则,建立精准识别机制,通过列席指挥部会议、嵌入抢险班组、蹲点转移安置等途径,记录干部的具体表现来评判担当。要聚焦多方印证,横向比对水利、应急等部门专业评价,重点核实干部在处置险情时的临场表现,对比干部表态承诺与实际成效,对推诿扯皮、作风漂浮的及时调整,对表现突出的大胆提拔,真正把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打得赢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在防汛一线听群众口碑,把实干底色填充进去。群众眼睛永远雪亮,群众口碑最能检验干部宗旨意识。干部冲锋在前、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会转化为群众心中的信任票,而敷衍塞责、官僚做派则会被群众敏锐察觉。这种最朴素的民间评价,往往比考核数据更真实反映干部作风“成色”,因为民心这杆秤最能称出“人民公仆”四字的千钧重量。对此,组织部门在考察时要组织干部下沉到防汛一线开展蹲点调研,在安置点设置“民情意见箱”实时收集诉求,在政务服务平台开通“救灾直通车”专栏,运用大数据分析群众高频投诉事项,利用晚间群众休憩时段面对面倾听受灾群众对物资发放、消杀防疫等工作的评价,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参考,并对反映集中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每项救灾举措都经得起群众口碑的丈量,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守护民生的实效。
作者: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区委党校 李正国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