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党员教育是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锻造高素质党员队伍的关键抓手。面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教育的多元需求与复杂挑战,各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执笔答题,写实农村党员教育“更”字篇,提升教育质效,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队伍,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执好优化师资笔,  答好“谁来教”,让教育主体更加壮大。农村党员教育,事关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要想农村党员教育“破圈出彩”,各基层党组织要把“优化师资力量”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精心选优配强理论功底扎实、讲授能力过硬的“专职”骨干和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力一流的“兼职”能人,纳入“农村党员教育百师库”,形成多元互补、优势集成、协同发力的师资矩阵。依托“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等重点内容作为农村党员教育的“必修课”;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紧密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村党员的实际需求,精心研制“示范课程”,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教育培训。如对村“两委”成员,侧重于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知识的讲授,提升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维稳处突的能力;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组织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果园大棚”“生产一线”,引导他们对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有关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学以致用”,将理论养分转化为分析问题的“金钥匙”、破解难题的“指南针”。

执好创新模式笔,答好“怎么教”,让教育路径更加丰富。党员教育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以“代入感”营造“沉浸感”,以“体验感”强化“嵌入感”,让教育形式真正“接地气”“聚人气”,确保农村党员教育真正落地生花。在线上,依托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对在外务工的农村党员,常态化推送丰富的学习资源;善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指尖课堂”,开发符合农时特点的短视频课程、方言短剧、知识竞答等,采取“集中学+自主学+点单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党员在茶余饭后、劳作间隙轻松学、随时学。在线下,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基层治理示范点等独特优势,打造“沉浸式课堂”,组织党员在追寻先烈足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工厂车间提升技能本领,在治理现场锤炼实战能力;针对行动不便、忙于农务的党员,灵活开展送书到家里、送学到田间等活动,确保党员在哪里,教育就开展到哪里。同时大力推行“案例教学”,精选本地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化解矛盾纠纷、带领群众致富的鲜活故事,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小案例”阐释“大道理”,使教育如“春风化雨”,入脑更入心。

执好学用转化笔,答好“在哪教”,让教育果实更加丰硕。“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智慧、贡献力量。要打通学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课堂延伸至广阔天地,避免出现“课堂热、田头冷”“学归学、干归干”的脱节现象。基层党组织要精准设置“实践课堂”,将“书桌”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院坝庭落,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具体任务,组织党员亮身份、做表率、践所学、显担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农村党员干事创业能力;建立健全长效评估体系,通过跟踪回访、群众评议、项目验收等方式,将农村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实际表现作为与评先评优挂钩,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党员,予以表扬并纳入村“两委”后备力量,形成“以学促干、以干践学”的良性循环。要发挥成果辐射效应,鼓励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经验分享、政策宣讲、技术推广等具体行动,形成“一人带一片”的星火燎原之势,持续放大教育培训的乘数效应。


作者:重庆市云阳县委组织部 张志超黄川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