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雨,是九襄梨花带雨的清丽,是流沙河涨水时的奔腾,是夏日午后清凉的馈赠……它曾是故乡画卷上不可或缺的风景,是游子心中温润的乡愁。
然而,今年夏天,当我以选调生的身份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被分配到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唐家镇防汛办公室并在合同村驻村后,过往那熟悉的雨声,骤然变得沉重。它不再仅仅只是风景,更是一道道我必须直面的考题,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赏雨人”到“忧雨人”:身份的转换
作为一个汉源人,我知道家乡山高谷深、水系纵横,却从未如此系统理解“地质灾害易发”“山洪沟谷威胁”这些术语背后,真真切切关系着多少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初的学习带着几分新奇,也有着一丝“纸上谈兵”的忐忑。第一次直面强降水预警时,我在晨雾里跟着村支书前往山洪点转移受威胁群众,巡查劝离流沙河河边捞鱼、捞柴等逗留人员,在泥泞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查看地质灾害隐患点、观测河道水位,持续做好隐患排查等相关工作。那一刻,我猛然惊醒:这场雨,不再是供我欣赏的风景画,它悬在受威胁群众的屋顶上,悬在所有合同村、唐家镇乡亲的心头!我这个曾经的“赏雨人”,必须迅速成长为一名心系安危的“忧雨人”“守雨人”。
从“案头兵”到“泥腿子”:方法的淬炼
防汛的学问,远不止于办公室的文件和电脑屏上的数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一次次耐心的沟通、一次次有力的搀扶、一次次深夜的守候之中,每一次重复的叮嘱,都关乎“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无阻。当大爷握着我的手说“幸好你们来了”,我才真切感受到,这份工作真正关系的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第一次劝离河边捞鱼的村民时,我被当成了“多管闲事的干部”;直到洪水真的漫过河堤,他们才后怕地道歉。那一刻,我懂了防汛不仅是冰冷的命令,更是信任在风雨中艰难筑堤。防汛办的文件柜很重要,但真正的“指挥部”在河边、在山脚、在每一户乡亲的门前。只有让裤腿沾满泥土,让汗水滴落在田埂,书本上的预案才能真正转化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力量。
从“故乡情”到“公仆心”:责任的升华
经历了数次较强降雨过程的考验,我对防汛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彻夜值守,窗外是震耳的雨鞭,屋内是紧绷的神经,不断接收上级指令、向各村发布预警、调度抢险力量、核实灾情信息、把握唐家镇18个山洪点位信息。当某处地灾点附近群众已安全转移的消息传来,那颗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流淌在血脉里的故乡情,升华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名选调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公仆心。守护乡土安宁,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的岗位所在,更是我的初心使命。每一次成功的预警避险,每一次及时的排危除险,都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朴实的践行。这份于风雨中淬炼出的责任与担当,正是我们选调生在基层广阔天地里扎根成长的根基。
故乡的雨,风景依然动人,但在如今,当雨声再次敲打窗棂,惊醒我的不再是单纯的乡愁或担忧,而是一名“守雨人”的本能警觉。如何在风雨中跑赢时间?如何让预警的“哨声”更嘹亮?如何让撤离的脚步更从容?这些沉甸甸的问号,正是我在基层沃野上,用行动奋力书写的答案。
作者: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唐家镇人民政府 张冰豪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