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举办第十八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进行部署。党员教育电视片作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思想共识、激发行动力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创作与应用,坚持以政治性铸魂、以专业性赋能、以实效性固本,推动党员教育电视片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为党员教育注入新动能。
以政治性铸魂,筑牢思想根基。政治性是党员教育电视片的生命线,决定着其根本性质和方向。只有将政治属性贯穿创作全过程,才能确保党员教育电视片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强化党性修养的“红色阵地”。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等重大部署,开发系列课程。通过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象内容,使党员教育电视片成为理论传播的“移动课堂”。同时,要对题材内容进行严格政治把关。在人物塑造上,前移政审环节,通过多维度考察确保事迹真实性;在成片审核中,运用主题、结构、叙事等多维度评估标准,邀请党建专家参与审片,确保政治方向不偏。此外,还应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以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为素材,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电视片,通过“小故事”传递“大情怀”,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党员群众可触摸、可共鸣的情感载体,让党性教育在历史叙事中焕发时代活力。
以专业性赋能,提升创作品质。专业性是党员教育电视片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其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党员群众对教育内容的艺术性、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以专业水准打造精品,才能满足党员群众的需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运用微电影、微视频、VR等多元形式,打破单一叙事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等技术手段,将理论宣讲转化为情景化学习,让党员在参与中深化理解。同时,建立“组织部门牵头—专业团队参与—基层力量配合”的联合制片机制,整合影视制作、历史研究、党建实务等领域资源,形成跨学科创作团队。在脚本打磨阶段,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史实考证;在拍摄过程中,引入专业导演、摄影师提升画面质感,确保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此外,运用4K摄影、无人机拍摄等技术提升画面质量,在制作流程中注重镜头转场、特效运用、音效设计等细节,通过电影级制作工艺增强视觉冲击力。并且,建立标准化技术规范,确保不同类型电视片在画质、音质、格式等方面达到统一专业水准。
以实效性固本,推动学用转化。实效性是党员教育电视片的最终落脚点,是检验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若仅停留在“拍得好”而忽视“用得实”,则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各地区各部门要构建“线上+线下”传播矩阵,线上依托共产党员网、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展播,通过算法推荐、专题专栏等形式扩大覆盖面;线下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校培训等场景,将电视片纳入党员日常学习计划,形成“常态化观影+集中研讨”的学习模式。同时,建立“三维评估体系”,从课程实用性、教学质量、学员反馈等维度量化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学习档案分析、实践成果追踪等方式,动态优化课程内容,确保教育效果可量化、可改进。此外,将电视片与实践需求深度融合,在观看后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转化”研讨活动,引导党员将片中经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探索“远教+”模式,将技术培训片延伸至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推动学习成果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让电视片真正转化为党员干事创业的动力。
作者: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王集社区选调生 樊翔宇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