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周壤镇周墩村,身份从校园学子骤然切换为驻村选调生。一千多个日夜流转,皮肤晒得黝黑,鞋底沾满红泥,当年那个满腹书本理论却不辨村头村尾的“学生娃”,竟被乡亲们半打趣半认可地唤作了“小鲍同志”。这蜕变背后,是双脚丈量过的田埂,是双手浇灌出的信任,是一步步融入这片土地的深深印记。

叩开百家门,乡音知冷暖。驻村之始便深知,报表通知仅是表象,真正鲜活的脉搏跳动在晒谷场的闲谈与灶台边的絮语里。“小鲍,后山竹林出笋旺,再不去挖就老喽!”“台风‘海葵’尾巴扫过来,阿公老屋瓦片得加固!”“闺女考上大学是好,可学费……”这些裹着浓重乡音的忧喜,才是周墩最真实的呼吸。为听懂这方水土的心跳,我厚着脸皮缠着村干部啃起方言,笔记本密密麻麻全是注音与释义。白天挨家叩门,从村头老樟树到山坳独户,用脚底板“绘”出了周墩的民生百态图;夜晚伏案,将走访所得悉数整理,为留守老人、困难儿童筑起“一户一档”的堤坝,地址、境况、需求了然于胸。村道上相逢,一句“窝吃梅?”常让阿婆们先是一愣,继而笑开,“这后生,讲得蛮道地!”乡音这盏灯,就这样悄然帮我拨开迷雾,照见了百家灯火下的忧乐冷暖。

田埂系心结,巧手化春泥。山村的日子如溪,清浅处有鹅卵石的圆润,转弯处也常藏着硌脚的碎石。胡家新扩的茶园侵了洪家的菜畦几尺,王家兴办民宿的排水沟惹得下游陈伯家的稻田遭了殃……看似琐事,落在心头便成了沉甸甸的结。面对面红耳赤的争执,我常是那个搬着小凳坐进“风暴眼”的人。“阿叔伯,争个面红耳赤,茶树和稻子也不会自己长好。先喝口茶,理理头绪?”深知心结如蔓,越缠越紧。茶园地界不清?那就顶着烈日,拉上两家人重新丈量,钉下醒目的界桩,黑白分明。排水沟不畅?协调民宿老板修渠清淤,立下规矩,让活水重流。驻村三载,从宅基墙角的寸土不让,到赡养父母的难言之隐,参与化解的“心头结”不下百件。每一次疙瘩的消散,都让我更深地体悟到,以心换心,理解是解开死结最柔韧也最坚韧的那根线。

炊烟暖寒灶,躬身印初心。“办公室里想破头,不如田间地头走一走。”村中那口养育几代人的古井日渐浑浊,老人们守着吊桶叹息。我多方奔走协助村两委争取到安全饮水改造项目,从勘探水源到铺设管道全程跟进,当清冽的甘泉欢唱着涌进家家户户的灶头,老支书紧握我的手道,“小鲍,这水真甜!”眼见放学后的孩子如归巢的雏鸟,在村里撒欢却少人看顾,隐患揪心,便牵线搭桥,请来退休的老教师、放假的大学生、热心的家长,在村活动室开设“四点半课堂”。看护有了着落,功课有人指点,家长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为了让独居老人的灶头不再冰冷,我们将旧祠堂改造成“邻里食堂”,饭香弥漫处,亦是乡情汇聚地。看着一件件心头事落了地,望见乡亲们眉间的愁云散去,听到那一声声质朴的“小鲍,这事办得地道”,所有的奔波辛劳,便都化作了灶膛里跳跃的暖意。

岁月无声,泥土留痕。从“外乡书生”到乡亲口中的“自家人”,这转变背后无他,唯以乡音叩心扉,以共情化坚冰,以笃行暖寒灶。前路漫漫,山水迢迢。我仍愿做这方水土忠实的“添薪人”。只因,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对大地最深沉的眷恋。我与乡土,早已血脉相连。


作者: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周壤镇人民政府 鲍俞伟周圣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