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自2024年8月踏上洞庭湖滨的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障乡黄山岗社区这片土地,转眼已是一年。告别校园的书卷气,融入基层的烟火味,从最初的懵懂忐忑,到如今的步履渐稳,这片浸润着水乡灵韵的土地,以其特有的方式雕琢着我的青春。回首望去,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恰似一曲在芦苇荡畔奏响的三叠韵。
第一韵:扎根——泥土深处听民声
“选调生”三个字,于我而言,沉甸甸的分量始于“扎根”。初到黄山岗,面对陌生的环境、繁杂的事务,我深知,唯有把根扎进泥土,才能汲取成长的养分。我主动褪去“学生气”,努力成为“村里人”。
脚步丈量村情:一年来,我的足迹遍布社区各个角落。在参与土地延包这项牵动千家万户的工作时,我跟随书记和“两委”干部,运用“三类会议+三次入户”工作法。从农民代表动员会上的政策解读,到小组户主屋场会上的倾心聆听,再到延包方案讨论会上的民主表决;从第一次入户的摸底排查,到第二次入户的难题聚焦,再到第三次入户的方案民调“两上两下”……我们耐心细致,反复沟通,最终推动涉及36户农户的土地延包方案100%网签落地。这不仅是任务的完成,更是我读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生动一课。
汗水浇灌家园:秋收时节,我与同事们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向农户耐心讲解焚烧危害,重点推广生态环保的“灭茬技术”。从最初的观望到逐步接受,看着焚烧点减少、蓝天重现,那份守护家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第二韵:淬炼——风雨之中砺筋骨
基层是锤炼本领的熔炉。一年试用期,我如一块生铁,在繁杂事务的锻打下,努力去除浮华,锻造筋骨。
勤学铸魂强信念:我深知政治过硬是立身之本。入职伊始,便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和常德市委党校的岗前培训,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战略。一年来,坚持参加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持续“充电蓄能”。协助乡纪委开展谈话工作的经历,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时刻警醒我严守纪律红线,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实践摔打长才干:从协助筹办“安障乡商会成立大会暨回归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大会”的会务联络,到一丝不苟地完成32户、137.59亩耕地、13759元惠农补贴的阳光系统录入与发放等,每一项任务都是挑战,每一次完成都是成长。特别是2025年社区“码头提质改造” 项目启动后,我参与到前期涉及棚改、道路拓宽的居民沟通协调中,面对疑虑,学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反复解释政策、争取理解支持的过程中,磨砺了耐心和沟通艺术。
笔耕不辍传声音:我积极发挥所长,挖掘社区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基层治理中的亮点。一年来,笔耕不辍,累计在省级媒体发稿9篇、市级2篇、县级12篇,努力讲好黄山岗故事,传播安障乡声音。
第三韵:生长——灯火阑珊见初心
基层的夜,常常灯火通明。这灯光,照亮了加班的案头,也映照着为民的初心。每当疲惫或困惑时,总有一些瞬间,如星火点亮心灯。
灯光下的方案:土地延包方案成型的那些夜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与同事们反复核对数据、推敲细节,只为方案更周全、群众更满意。当最后一户网签成功,那份灯火下的坚持,化作了守护农民权益的踏实。
码头边的星火:参与“码头提质改造”入户动员,常遇夜幕降临。一次,在向一位老人解释完棚改政策后,他虽仍有疑虑,却执意送我到路口,打开手机微弱的光为我照亮脚下坑洼的小路。那束微光,瞬间驱散了沟通的疲惫,让我看到群众心底的质朴与善良,也更坚定了把好事办好的决心。
心头的灯塔:看到通过我们的努力,医保覆盖更广,环境变得更美,乡贤回归带来活力,我更加明白省委组织部号召我们“到有村的地方去”的深意——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呼唤,是将青春融入时代洪流的价值所在。这盏心头的灯塔,指引着我在扎根中向下沉淀,在服务中向上生长。
尾声:扎根水乡续新篇
试用期满,并非终点,而是扎根更深、服务更实的新起点。黄山岗的一年,如同洞庭湖畔的芦苇,将根系深扎沃土,汲取着“向下”的力量,也渴望舒展枝叶,向着“向上”的天空生长。回望,是泥土的芬芳与奋斗的汗水交织;前行,是组织的嘱托与群众的期盼同行。我将永葆选调初心,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深深扎根于安障乡这片热土,在黄山岗的阡陌巷弄间,继续谱写属于新时代选调生的青春乐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作者: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障乡人民政府 孔思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