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熔金,稻水相映,霞光泼洒在洁白的农舍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壮美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在麦浪翻涌的和声里,我清晰听见乡村振兴的脉搏,正在与一名年轻选调生的心跳同频共振。回首驻村的三百多个日夜,时光虽短,却如刻刀般深深雕琢了我的人生轨迹——从书斋里的年轻学生,到脚底沾满泥土的基层干部,一场从“书卷气”到“泥土味”的深刻蜕变悄然完成。

风雨中,读懂初心的模样。 驻村伊始,襄阳遭遇罕见极端天气,防汛夜巡中,老支书佝偻于风雨的背影,成为我读懂初心的生动教材。汉江支流水位暴涨,手电刺破雨幕,只见他奋力挥锹清理泄洪渠,蓑衣湿透,雨靴深陷泥泞。村民们自发熬煮的姜汤红糖水,如同无声的暖流。防汛结束后紧接着就是防溺水工作,我和村两委干部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天气,戴着草帽在汉江边上巡逻,用大喇叭劝离下水的群众和孩童,汗水浸透了我们的衬衣,皮肤也晒得红紫,但想到每劝返一个孩童,就可能拯救一个家庭,一切都值得。我明白:初心的光芒始终闪烁,它就在老支书磨光的锹柄上,在乡亲们滚烫的碗盏间,在村两委干部汗湿的衬衫里。自此,驻村日记扉页铭刻誓言:“肩挑风雨,甘为乡土守夜人;足履霜露,愿作田埂播种者。让赤子之心于稻浪间跃动,青春热血在青山里奔涌”。

汗水里,浇灌振兴的希望。基层工作既要怀抱“自奋蹄”的自觉,更需锻造“能扛鼎”的脊梁。村民张伯家滞销的一千斤黄瓜,教会我担当的真正重量。当我捧着电商计划书兴冲冲推开他家院门时,只看见满地滞销的黄瓜和一张枯叶般的脸。那夜我一边在仓库通宵分拣,一边联系采购方和电商平台,接着将品相较好的黄瓜装车运往县城,凌晨三点的星光映照着我们的汗水。当张伯攥着第一笔销售款抹泪时,我正在积极与采购方联络对接,在了解其对抱子甘蓝、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后,与村两委商议,并寻求镇政府和区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开展多样化种植,规避风险并稳定销路。我感受到实干的温度,是大棚里西红柿结出的累累硕果,是冻红的手接过的采购款,是越来越强的村集体经济,更是把“不可能”揉碎了重铸的勇气。

灯火处,守护民心的温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留守儿童小怡的眼泪,让我读懂“人民”二字千钧。初冬家访时,我看见她皲裂的小手攥着半截铅笔,在灶台边写作业。爸爸在外打工,奶奶腿脚已经不太方便,“我要好好学习,不让他们操心”,声音轻柔而坚决,单亲家庭的她显得格外懂事。那晚我翻遍选调生补贴账本,并联系镇团委咨询是否有相关的帮助计划。当我们给她送来崭新的书包和文具时,她睫毛上颤动的泪珠,映着灶台上闪烁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这一刻我忽然懂得:为民服务是具体而微的,它是留守儿童的满分试卷,是阿婆硬塞进你口袋的毛桃,是孤寡老人为你竖起的大拇指,是村民们用乡音唤你的那句“咱们的儿娃子”。当万家灯火映亮星空,便是选调生们写给大地的深情诗行。

站在堰塘边,塘水映着新建的光伏板,河边的桑葚结出紫色的果实,路边晾晒的小麦铺成金色长河,旋耕机的轰鸣声在我耳边回荡。朝阳跃出扁山,田垄间,万千粒种子正以选调生的名义,破土萌发,向光生长。


作者: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 张王岗村书记助理黄永洲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