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盛夏,我挥别书卷墨香的校园,怀揣着组织沉甸甸的嘱托与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奔赴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孙祖镇开启基层锻炼,激动憧憬与忐忑交织。七百多个昼夜流转,我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革命老区的沃土上书写青春答卷。那些在政策落地处见证的民生百态,在服务群众中体悟的质朴深情,早已将“选调生”这三个字,从一纸身份的标签,淬炼成融入血脉的责任与荣光。这方承载着最鲜活实践、最真切期盼的基层沃野,正是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读懂中国、砥砺初心、干事创业最生动的舞台。
以青衿之志融入基层,努力从“外来客”变成“村里人”。“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校园到基层,从书本到实践,如何完成身份转变、思维转变,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必修课。初到孙祖镇时,方言俚语如云山雾罩,村情民意似隔岸观火。犹记得第一次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村支书用方言布置工作,我捧着笔记本如堕五里雾中。为了打破“圈外”隔阂,我扑下身子,迈开步子,鼓起勇气主动和村民话家常,方言难懂就多听多问,村情不熟就多看多学,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家长里短。从跟着村支书走村串户,到独自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从在党员大会上照本宣科,到用“大白话”讲政策……我逐渐褪去书生气,练就“听得懂乡音、看得见乡愁”的泥土功。驻村的宝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厚重内涵,更锤炼了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我们选调生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
以务实之风建设基层,努力从“大学生”变成“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驻村期间,我投身田间地头参与春耕备耕,与村里的百姓并肩劳作。从一粒种子到金黄稻田,这泥土中的同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党群同心,什么是实干兴邦。作为建设者和亲历者,我见证了村里“共富工坊”车间从蓝图到落地,奏响强村富民新乐章;见证了新党群服务中心点亮村庄,成为凝聚民心的红色阵地;还见证了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文明新风润万家。我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是由这些覆盖产业发展、组织建设、乡风文明等多领域的扎实工作共同绘就。基层工作事杂、面广、人多,广大选调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永葆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耐力,躬身笃行,挺膺担当。
以谦卑之心扎根基层,努力从“志气高”变成“底气足”。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基层工作常被称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需要俯下身子的谦卑,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沉淀。在调解纠纷时,我反复推敲方案,学习“情、理、法”交融的乡土智慧;在抗旱保收时,我向“土专家”请教智慧,用汗水保住了粮袋子……正是这种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让我从遇事“志气满满”到办事“底气十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广大选调生在基层要树立“归零心态”和“空杯心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以务实的态度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汲取“人民之师”的才智和力量;要锤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吃苦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读懂“无字之书”,积累基层经验、找准工作方法,将实践熔炉中锻造的硬本领,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真底气。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选调生 赵慧婕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