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村口溪流,奔涌不息,裹着泥沙也蕴藏着生机。回望去年此时,我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赤诚初心,从江苏南京的繁华街巷,一头扎进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火场土家族乡这片层峦叠翠的热土。365个日夜的躬身砥砺,让我恍若一株扎根武陵山麓的新苗,于阡陌纵横的乡间小径汲活水、生根茎、催新叶,努力褪去“三门干部”的书卷稚气,终在泥土与汗水的交融中,完成了三次刻骨铭心的“转身”。
从研究生到选调生:破“书卷之茧”,在田野间躬身问道。初到村里,我带着研究生的“学术自信”,习惯性地用“文献思维”解构问题。直到第一次参与土地纠纷调解,学术论文中推演的“利益博弈”,在眼前竟化作乡亲们为半亩菜地争得脖子粗、脸膛红的场景。“小何,你那套逻辑思维在村里是讲不通的,还是太年轻哩!”村干部老杨一句朴实的玩笑,臊得我哑口无言。于是,我收起那些飘在半空的“洋办法”,俯身拜村干部为师,学起了沾着露水、冒着热气的“土智慧”:操起生涩的乡音,坐门槛、拉家常,在烟火气里摸准矛盾的“七寸”;捧起带着体温的“人情账本”,掰指头、算旧情,于细微处化解邻里积年的疙瘩。当看到曾剑拔弩张的双方,因一句贴心话、一个顺水人情而冰释前嫌,望着田垄间重归的安宁,我才真切领悟:学问的千钧分量,不在铅字方阵里,它沉甸甸地压在这脚下的沃土上,闪耀在乡亲们辛勤耕耘的汗水里。
从学生干部到基层干部:解“管理之缚”,在烟火中读懂人心。昔日在学生会,我习惯用“活动方案”推动工作。驻村后头一回参与组织人居环境整治,我依样画瓢,熬夜打磨出一份“完美”方案。动员会上,PPT翻得飞快,台下却一片沉寂。村民李大伯嘬了口旱烟,嗓门敞亮:“小何干部,你画的表格再光鲜亮丽,不如多搬几块砖实在!”这句话如当头棒喝。翌日,我默默换上胶鞋,扎进整治现场的人群里。清陈年垃圾,手被碎瓦砾划了口子;砌门前花坛,汗水混着灰土糊了满脸。烈日灼烤下,跟着村干部干得汗流浃背、尘土满身。正是这一身狼狈、一脚泥泞,让我感觉双脚第一次真正踏进了这片土地。喘息间,一位大娘端来凉茶:“娃,歇歇,喝口自家熬的!”凉茶入喉,一股暖流却直抵心窝。那一刻,所有的“管理理论”轰然退场,心底唯有一个声音:“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俯下身去,读懂那字里行间的烟火冷暖,泥土自会托举你,人心便是最坚实的根基。
从科研助理到村支书助理:越“数据之障”,在汗水中触摸真实。曾经在实验室,我的世界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实验数据。如今在村里,我的“数据库”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丝瓜产业项目的12页汇报纸,是5户帮扶户屋顶裂缝的宽窄,是屋场会上密密麻麻记下的7页群众心声……记得申报中药材产业项目时,报告里的“一亩地”“开垦经费”于我而言只是模糊的概念,报告初稿里的数字像悬在半空的楼阁,透着“想当然”的虚浮。2025年元旦,村支书和驻村工作队拽着我,深一脚浅一脚扎进产业基地的腹地。站在凛冽的山风中,目之所及是连绵起伏、亟待开垦的坡地,手指划过冰冷粗糙的泥土,耳畔是乡亲们估算工时、讨论难点的乡音……“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先贤的智慧在山风中愈发清晰。那一刻,抽象的数字终于砸进了现实的土壤,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开垦的艰辛、人力的汗水、投入的规模,不再是报告里冰冷的字符,而是在脚步的丈量、汗水的浸润中,变得滚烫而真实。
驻村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的淬炼,让我完成了三次刻骨铭心的“转身”。我深深懂得,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凌空蹈虚,唯有将根须深扎沃土,方能汲取最坚实的力量。这方水土馈赠的智慧,远比书本上的铅字更为厚重。未来的征途上,我愿继续做一株“向下扎根的苗”,在乡村振兴的浩荡春风里,与这片土地共赴山海。
作者:湖南省2024届选调生 怀化市沅陵县火场土家族乡中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何志群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