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当黄浦江畔的车水马龙从我耳边渐次消弭,蝉鸣裹着海风扑面而来时,我已背起行囊来到了广东省遂溪县附城镇白水村,正式开启了选调生驻村工作。在近一年的时光里,从调解邻里纠纷到落实惠民政策,在“小事不小”的民生实践中,我逐渐读懂了“刚柔并济”的基层治理智慧,褪去书生气,练就为民心。
以刚律己,涵养公正廉洁的正气。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往今来,为官者赢得群众真心信服,靠的不是曲意逢迎的讨好,更不是颐指气使的官威,而是对公正廉洁这条底线的坚守。记得在一次纠纷调解时,村支书言辞强硬地“骂”退了为获偏袒而来送礼的村民,直言:“你要对你的行为感到羞耻!”事后书记告诫我:“收礼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群众一旦发现事有不公,信任就会土崩瓦解。”这番教诲犹如警钟长鸣,时刻警醒着我恪守正道。在之后开展群众服务活动时,我精打细算每一项经费,确保有限的资源精准惠及有需要的群众;在推进非粮化改造工作时,我严格核查每一块农田的属性和现状,不折不扣落实政策要求;在审批村组基建申请时,我详细调查实际需求和项目方案,确保每一笔支出真正用于改善村内设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引经据典所述,“公生明,廉生威”,唯有一以贯之,方能赢得民心、汇聚力量,只有永葆清廉本色,才能站稳脚跟,让群众对待我们的态度由权力敬畏升华为人格尊重。
以柔近人,厚植鱼水情深的根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干群关系绝非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对立,而是鱼水相依的深情厚谊。初来村中的一日,一位阿婆颤巍巍地走进村委会,想让我帮忙写一份申请书,给小孙子申请学校的困难补助。我随手上网下载一份模板,填上基本信息就打印出来交给了村支书。书记看过申请书后默默掏出笔,在二百多字的申请书上圈改了十几处:补全了阿婆家因病致贫的细节,描述了孙子勤奋好学的表现,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这几百元补助对这个家庭的重要性。原本冷冰冰的“情况说明”化作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时至今日,申请书上十几处红圈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教导着我为民服务如水至柔的真谛——“柔”是枝叶关情的细心,要如柔水般浸润群众心田,体察群众冷暖;“柔”是赤诚为民的真心,要求我们从品格底色上去除官僚气息,发自内心做到放下架子,与群众融为一体;“柔”是持之以恒的恒心,提醒我们不可急功近利,要在一件件小事上用真情换取真情。
刚柔并济,淬炼为民服务真本领。刚柔并济的智慧绝非先天禀赋,而是基层熔炉淬炼修成的正果。选调生想要掌握这一本领,勤学、善思缺一不可。一方面须以勤学固本培元。既要学理论,掌握群众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汲取先进案例中的精神养分与实践技巧;也要学规矩,自觉以党纪国法为纲、以村规民约为镜,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让权力规范运行在制度轨道上。另一方面须以善思把脉定向。一思群众需求,精准把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二思自身问题。常怀“三省”之问——高效否?贴心否?公正否?在反思间提升履职实效、拉近干群距离、锤炼党性修养。三思决策利弊,在涉及集体利益分配、基础建设等基层重大事项时,坚持群策群力,权衡方案风险与群众利益,既要防止决策偏离群众意愿,也要避免决策被“特殊”利益群体所裹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刚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我将继续以“刚”守底线、以“柔”系民心,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书写选调生的青春答卷。
作者: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附城镇白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崔琦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