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五星村的田埂上,晚风裹挟着峡江的湿润气息拂过面颊。七百多个日夜倏忽而过,初来时那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言,早已沉淀为脚下沾满泥土的踏实足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我以躬身实践作答“青春何为”的时代命题,更读懂了一部写在大地上的无字之书。

以理论为犁,深耕政策落地的希望田。初到五星村,我怀揣着“政策百事通”的自信,却在村民的接连发问中“败下阵来”。“产业保险理赔找哪个”“土地流转合同咋写才合规”“低保标准是怎么算”……对照条文解释往往显得生硬苍白,“本领恐慌”也油然而生。知不足而奋进。我白天揣着笔记本走访农户、摸清诉求,夜晚挑灯研读文件、梳理政策,主动向村干部和老同志请教,努力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乡音俚语。讲医保报销不说“起付标准”,而说“门槛费超过多少钱才能报”;谈产业补贴不搬条文,却算“种一亩辣椒政府补多少”的明白账。渐渐地,我能将复杂政策分解成一张张“明白纸”,准确解答怎么办、找谁办等实际问题,从最初的“政策复读机”成长为乡亲们认可的“政策明白人”。

以民情为尺,丈量基层治理的民心路。驻村工作最深的感悟是为民服务不能急于求成。曾经,面对村民的宅基地纠纷,我试图用规章条文速战速决,却被一句“你才来几天,懂啥子”问得哑口无言。那一刻我意识到,真正的基层工作,不在文件里、报表中,而在群众的板凳上、心坎里。自此,我学着放慢脚步,沉淀下来。农忙时挽起裤脚下田搭把手,闲暇时坐院坝听老人讲述往事,灶台边听大娘唠叨儿女家长……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让我触摸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深切期盼。民情民意这把“尺子”量出了服务短板,更量准了为民初心,不是施予式的关怀,而是并肩破题的尊重。

以担当为炬,点燃攻坚克难的星星火。两年的驻村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担当不在喊口号,而在逢山开路的躬身力行。面对甜柿滞销,我们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为山货打通进城之路;针对出行难题,多方协调开通城乡客运班线;看到老人就医不便,组建“银发护卫队”开展义诊志愿服务活动……每一个变化的背后,都有干部与群众共同奋斗的身影。最难忘的是今年春天的“清泉行动”。旱情初显,村民自发清理水池、疏通水道,我们及时跟进记录宣传,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当清流涌入干渴的秧田,村民的欢呼声,让我明白这捧“共甘苦”的清泉,浇灌的不只是庄稼,更是党群连心的常青树。

五星村以宽厚胸膛哺育了我的成长,从青涩学子到“村里娃”,从“外来户”到“自家人”。新征程上,我将带着泥土馈赠的坚韧,如稻穗般低头蓄力,如山泉般奔涌向前,继续把选调生的初心写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诗行!


作者:重庆市巫山县2023届选调生 金坪乡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梁萍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