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选调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抗战精神的光荣使命,更应主动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铭记抗战烽火,守护万家灯火,将精神血脉融入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

铭记“忠诚烽火”,信念如磐、矢志不渝,守护永不褪色的“信仰灯火”。从狼牙山五壮士舍身取义、纵身跳崖,到杨靖宇将军在林海雪原中孤身奋战、壮烈殉国……无数革命先烈怀揣“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用生命诠释了忠诚最厚重的底色。步入新时代,忠诚的首要体现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其根本要求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作为选调生,“选之于党”,更应“忠贞为党”。一方面,要在思想深处固本培元,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真学真信、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要积极参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中锤炼党性、夯实根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要在风险考验中淬炼成色,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一线战场,在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破解难题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事不避难”的担当和“义不逃责”的勇气,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用实干实绩践行对党忠诚的庄严承诺。

铭记“为民烽火”,躬身力行、无私奉献,守护实干担当的“使命灯火”。历史一再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无论是沂蒙红嫂明德英以乳汁救治伤员的仁心大爱,还是“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冒死救助战士的鱼水深情,都充分展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磅礴伟力。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深刻指明了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群众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唯有真正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力。广大选调生深入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至”,决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大力践行“四下基层”,走出“文山会海”,深入“田间巷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精准把握群众期盼、发现治理短板,真正把“百姓盼的”变成“我们干的”;要当好排忧解难的“暖心人”,牢固树立“群众事无小事”的意识,对民生诉求实行台账管理、动态清零,确保“民之所忧”件件有着落,“我必行之”事事见真章。我们要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道理,以“事不过夜”的执行力和“抓铁有痕”的落实力,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群众笑容满满、心头暖暖。

铭记“斗争烽火”,迎难而上、劈波斩浪,守护砥砺前行的“奋进灯火”。淞沪会战的顽强阻击、百团大战的英勇破袭,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于磨难中前行的斗争品格。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基层实践中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基层一线直面矛盾、情况复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是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的“主战场”。我们当自觉赓续这种不畏艰险、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实践熔炉中百炼成钢。我们要勇做攻坚克难的“冲锋者”,面对乡村振兴的堵点、基层治理的难点、改革发展的重点,要摒弃“畏难”情绪,主动请缨到“吃劲”岗位,敢接“烫山芋”,勇闯“矛盾窝”,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打开工作新局面;要甘做坚韧不拔的“奋进者”,把基层实践的“苦”当作成长最好的“钙”,把挫折挑战的“磨砺”视为能力提升的“阶梯”,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在应对挑战、抵御风险中磨出真功夫、锻造铁肩膀,永葆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要善做务实有为的“实干者”,善于从纷繁现象中把握本质规律,提高见微知著、审时度势的洞察力。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敢于亮剑,又要灵活应变、精准施策,确保“斗”在点子上、“争”在关键处,以科学务实的方法赢得主动、取得实效,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展现选调生的使命担当。

“烽火”已逝,精神长存;“灯火”璀璨,重在守护。当抗战烽火的历史之光遇见基层灯火的现实之暖,这不仅是时空的交汇,更是使命的传递。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我们要把抗战烽火中的精神之光,注入守护基层灯火的平凡实践中,用今天的奋斗与担当,守护好、建设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万家灯火。


作者:河南省选调生 长葛市合寨李村支部书记助理闫冰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