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从书山迈向乡野,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理论走向实践,我把汗水挥洒在基层沃土中。选调之路上的每一步身份转换、每一次实践淬炼,都是成长的细微见证,映照着一个“小镇”青年奔赴理想、躬身奉献的炽热初心。
“改头换面”第一步,奏乡村乐章主题曲。初到基层,我操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党群服务中心和村“两委”面面相觑。村民们熟络地用方言相互讨论着,“呦,咱村里又来了个大学生”“看起来娇滴滴的,估计也干不成事儿”“说不定来不了多久又走了”……陌生的环境与人群,一声恭敬的“程主任”背后,是尚未打破的心理距离。为了实现角色转变,我从村委会走入田间地头,从谈政策、问数据到唠家常、听心声,“李阿姨,今年孩子成绩怎么样?”“王伯,庄稼收成还好吗?”“张叔,前两天下雨,您这腿脚还痛吗?”慢慢地,我的普通话夹杂起方言的味道,称呼从“程主任”转变为“小程”,在被群众拉着问政策、调纠纷中,我这“外来户”总算成了咱村里“自家人”。
“躬身入局”第二步,奏基层发展奋进曲。基层是最生动的课堂,实践是最深刻的教材。唯有真正躬身入局,才能换来工作上的昂首前行。春天,我跟着老支书走进农田,脚踏泥土、手抚禾苗,听农户讲述种植技术的困境与期盼;夏天,我前往桑葚采摘园、莲藕基地详细了解发展情况,在田间地头一线吆喝,为产业发展发声;深夜田间地头穿梭的身影和隐隐微光,是秋天秸秆禁烧、田间巡查最真实的印记;腊月深冬,乡村民宿的门庭若市驱散着冬季的严寒。从民宿经营到农产品电商,从“千亩藕塘基地”到“张继故里”的文化挖掘,从解读政策依据到邻里纠纷调处,我在发展中一点点弄懂“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在矛盾纠纷调解、发展潜力挖掘中寻求乡村发展最大公约数。这些躬身而行的经历,洗去了我的书生气。它让我摆脱“纸上谈兵”的局限,真正理解了政策落地的难点、民生关注的重点。每一次俯身,都是为了更好地抬头看清路、扎实迈开步。
“久久为功”第三步,奏能力淬炼成长曲。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解决之道,唯有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在闲置资产盘活中,我多方协调,了解资产资源使用政策要求;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我领会到老党员、老支书融情于理、法理情结合的调解艺术;在防汛抗旱、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突中,我增强了应对风险的能力本领……每一次迎难而上,都是对自身潜力的挖掘;每一次成功破局,都是对能力硬度的又一次淬火加固。
回首选调之路,重走乡间小道,一声声称呼转变、一次次躬身实践、一场场能力淬炼,我在每一个坚实的脚印中,真切触摸到基层沃土的广袤与深邃。青春“协奏曲”已然奏响,我愿以笃定的步伐、奋进的姿态,静心沉淀、奋力超越,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继续谱写着无愧青春、不负时代的基层乐章。
作者: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组织部 程睿欣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