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身旁,秋风送爽、桂香缕缕;抬头,圆月高悬、银辉倾泻。转眼又到一年中秋,照过古今的明月,也照过我在基层的“来时路”,身份的转变、环境的融入、工作的胜任……那些曾经觉得棘手的难关,都一一随着清风拂为“旧尘”,交织出属于我的驻村“变形记”。
第一关:从“师范生”到“选调生”,褪“文气”浸“泥味”。
刚到江苏省靖江市靖城街道东南村报到,就碰上了人居环境大整治,对农村工作知之甚少的我,穿着裙子蹬着小白鞋,就跟着村干部下村巡查。一路上我们拨开杂草丛踏勘田间小桥,在泥水洼旁取道观察河道水质,回到村部,一双白鞋早已和泥土来了个亲密接触,小树枝、小茎刺也在裙子上安了家,大家看着我的狼狈样,忙笑着帮我掸尘。一趟巡查下来,虽出了洋相,但我对“接地气”“基层事”有了清晰的实感,也渐渐体悟到课本中“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具象意义。走出象牙塔,步入练兵场,这片朴实的土地就是我的新课堂。在这里,我只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小学生”,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归零决心,积极调整心态适应身份转变,在深入扎根中熟知村情村貌,不断汲取向上成长的养分。
第二关:从“三尺讲台”到“田间阡陌”,袪“青涩”练“铁肩”。
我自小在城市长大,在驻村前可以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接触陌生领域时,心里没底就会直发怵。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河道整治时,认不得田埂边的一枝黄花,分不清水里的漂浮物,更讲不明白“河床上为什么不能种菜”的道理,只好求助村干部们,很是窘迫。自那之后,我选择用行动缓解焦虑,化身前辈们的“小尾巴”:在入户宣传“福村保”的网格队伍里、在矛盾协调的第一现场、在秸秆禁烧的第一线,从依样学样开始,逐步熟悉各个条线业务,用“题海战术”克服本领恐慌。教育学中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基层工作亦是如此,虽纷繁复杂,但只要虚心请教、勤于思考,总能找到入门之道。如今,补好课充满电的我重拾信心,着手尝试从“跟着做”到“主动干”,在一次次“打头阵”中感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力量,锻造出干事创业的“钢铁铠甲”。
第三关:从“城里大学生”到“咱村小书记”,燃“激情”暖“民心”。
一年多来,我用镜头定格下老人们观看节日演出的笑脸、用共读一本好书的方式打开困境儿童的心扉、用推门入户的行动为退休党员送去关怀……点点滴滴积攒出村民们对我的信任,也让我与他们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不知何时起,我这个“村外人”不自觉地把“咱们村”挂在了嘴边,会欣喜于村里基础设施的焕然一新,骄傲于村里取得的每一个成就,会把每一次有关东南的新闻宣发“晒”在朋友圈里。去年冬天,我与村干部们一起排查老人生活状况,征集各方意见反馈,制定了20余种营养套餐,为30余名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送餐入户的服务。我永远不会忘记,拿着热气腾腾的午饭敲开一户老奶奶的门,她急忙拄着拐杖出来迎接我们的样子;永远不会忘记,利用送餐间隙与老人聊天时,他们说“小范书记来教教我手机咋整”的神情。大家的需要,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村民的认可与感谢,带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满足。这一年多的为民服务磨砺了我的少年心性,让一腔热血沉淀为细水长流的温情,又洒向东南的土地。
月亮悄悄翻过小山坡,月光轻轻柔柔地洒落。假期归来再踏歌前行,前方有新的难题等着我去挑战,而我的变形故事未完待续……
作者: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街道办事处选调生 范晨琰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