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我第一次站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泾口村的土地上。时光悄然流转,转眼间,我作为选调生在这里扎根已一月有余。三十多个日夜的融入与体验,基层以它最本真的面貌,为我接连上了三堂深刻的“入门课”。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真正把脚踩进田埂里、把身子俯到泥土间,才能读懂这片土地,听懂这里生生不息的人民的心声。

第一课:撕下“滤镜”,在田埂间读懂真实的民生

初到泾口村,一切都带着诗意的想象:陈奶奶安坐于枝繁叶茂的老树下,四周绿意环绕,身旁是波光潋滟的浙东大运河。我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这样的田园生活,真是惬意。”陈奶奶闻言,脸上却掠过一丝诧异,她温和地纠正道:“当农民的,哪有什么惬意不惬意。待会儿我还要下地干活,回来还得照看孙子孙女哩。”这简单的回应,让我一时语塞。原来,我眼中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正是乡亲们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现实场域。我的“书斋想象”与乡村现实之间,竟存在着如此巨大的落差。

这一课,洗去了我身上不接地气的“书卷气”。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不是带着预设的“滤镜”来采风观光,而是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受平凡日子里的艰辛与坚韧。唯有双脚沾泥、身心融入,才能触摸到民生的真实温度,找到服务群众的正确方向。

第二课:破除“迷思”,在换位中站稳群众的立场

到村不久,听说村里的老年食堂办得有声有色,我便决定前去实地了解。用餐结束后,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准备扫码支付,却看见食堂师傅手忙脚乱地在手机上翻找收款码。“这可是个便民服务的好切口!”我心中暗想。第二天,我便精心准备了一张崭新醒目的收款码,郑重地贴在食堂墙壁的显眼处,自觉为传统食堂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心里颇有几分轻盈的成就感。没想到,食堂师傅的一句话瞬间点醒了我:“来这儿吃饭的老人,几乎都用现金。”这句话像一瓢凉水,轻轻一泼,却让我从“技术迷思”中清醒。我所以为的便捷,反而可能成了老人们的门槛,成了一道无形的墙。

这一课,照见的是我工作中那不经意的“自以为是”。基层服务,最怕的就是脱离实际的想当然。真正的便民,从来不是我们“觉得”什么好,就给出什么;而是群众“需要”什么、“习惯”什么,我们去提供什么、适应什么。

第三课:超越“标签”,在互动中凝聚人民的力量

七十多岁的孟爷爷,是我到村后接待的第一位来访群众。他就村里公厕用水浪费问题提出了中肯实在的建议,分析得条条在理。孟爷爷诚恳地说:“我就是个普通群众,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就盼着家乡好。”“就盼着家乡好”这六个字,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在我心头久久回荡。它像一记警钟,让我猛然自省:从什么时候起,我竟不自觉地戴上了“身份”的滤镜?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把群众的美好品质与某种特定身份挂钩?

孟爷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潜意识里的偏见,也为我照亮了前行的路。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乡亲共同的事业。真正的智慧扎根在泥土里,真正的力量蕴藏在人民中。只有始终怀着“空杯”心态,弯下腰来,真诚倾听每一位乡亲的声音,才能汇聚起最深厚、最磅礴的奋进力量。

满月回望,我深切体会到:基层是淬炼成长的广阔课堂,群众是教我前行的最好老师。这三堂“入门课”,层层递进,让我逐步褪去“象牙塔”里的稚嫩与青涩——第一课教我正视真实,第二课让我学会倾听,第三课助我打破偏见。如今,我不再只是用眼睛“观察”乡村,而是真正用脚步丈量田埂、用心感知冷暖。这条与人民同频、与土地相连的长路,此刻,我才刚刚启程,却已步履坚定。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泾口村选调生 孙若凡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