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科尔沁草原,秋风拂过西乜木歹村的田野,金黄的玉米穗沉甸甸地垂着,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选西乜木歹村的选调生,我亲历了“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村庄的蜕变,也时常坐在村民炕头,听他们畅谈对“十五五”规划的满心期待。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故事,是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也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展现。
田间炕头,“十四五”的答卷写满获得感。“这路修到了地头边,我这心里啊,就跟这路一样敞亮!”刘大叔指着田边平整的水泥路,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这不仅仅是刘大叔一个人的感受,更是“十四五”规划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直观印记。在我的选调生民情日记本里,记录着这样的对比:几年前刚来时,村里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条条硬化路通到了家家户户;过去信号时断时续,现在直播卖货成了新农活;从前垃圾靠风刮,如今分类垃圾桶站成了村口一景……这些变化,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村民们“家门口的幸福”。在监测户吴大哥家的炕头上,他掰着手指算账:“政策帮扶咱搞起了庭院养殖,合作社统一收,价格有保障。娃上学有补助,看病报销比例高。这日子,有奔头!”这份“奔头”,正是国家大规划在基层结出的甜美果实。我们这些选调生,有幸成为这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在帮助乡亲们填写一张张表格、落实一项项政策的过程中,深深理解了“国之大者”背后的为民初心。
村部夜话,“十五五”愿景在期盼中点亮。夜幕降临,村部的灯火常常亮到很晚。这里成了我们选调生收集民情、汇聚民智的“前沿哨所”。听说二十届四中全会要研究“十五五”规划,乡亲们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养殖大户张哥想法多:“咱这牛羊肉品质好,下一步能不能自己搞深加工,创个品牌?‘十五五’能不能给咱乡村产业升级多指指路?”村干部想得更长远:“生态宜居是根本,‘厕所革命’要继续,污水处理要跟上。还有就是乡村治理,怎么把咱村民的心气儿聚得更齐,乡风更文明……”这些七嘴八舌的讨论,这些最原生态的期盼,被我们仔细记录下来。它们或许朴素,却无比真实。作为选调生,我们的角色就是这座“连心桥”,一头连着国家大政方针,一头系着百姓柴米油盐。将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心声原汁原味地传递上去,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扎根沃土,用奋斗的青春回应时代的召唤。从象牙塔到黄土地,我们作为选调生在乡村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在这里,我们读懂了农业的艰辛,也看到了农村的希望;我们褪去了书生意气,增添了乡土情怀。政策文件上的字句,在这里变成了具体的人和事;宏伟的国家蓝图,在这里化作了田间的一垄一沟,村民的一颦一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即,我们和全村乡亲一样,内心充满了热切的期盼。我们期盼会议能为国家发展描绘更清晰的路径,也为像西乜木歹村这样的万千村庄指明更光明的未来。前路漫漫,惟有奋斗。作为选调生,我们将始终牢记嘱托,把根深深扎进基层的沃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梦想,努力在乡村的广袤天地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答卷,与乡亲们一道,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选调生 王子睿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