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的那个八月,我把“第一天”的标记写在平塘王村办公室的桌角。从那天起,晨起看村路、晚归整理台账成了日常;一年的行程,被无数次入户敲门、一次次会场布置、一道道公示栏更新切成了清晰的刻度。越往里走,越明白基层不是抽象名词,它有着具体的人名、事名与地名,有着规矩、程序和温度。把根扎进村,把心放在事上,在琐碎里坚持标准,在繁忙中守住初心,这一年,我学会了在平塘王村把“想做的事”变成“做成的事”。
党建一线打底子,以制度流程严规范。到岗伊始,我先把“底子”铺实:围绕组织工作,把即时报表、党委民主生活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与民主评议党员、非公党建、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勤政档案测评、“三会一课”记录、党员电教、组工信息等逐项过一遍流程,能做成模板的做成模板,能形成台账的形成台账,确保留痕可查、闭环管理。在学习教育上,我根据镇里部署,协助制定党委和各支部年度计划,动态督促在村党员与流动党员跟进学习;同步推进问题查摆、整改整治与工作推进台账,定期对照检查评估,保证“学、思、训、用”一体贯通。为把理论力转成治理力,我参加了全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选调生初任培训、包河区在村选调生能力提升培训等,把培训笔记嵌进每一项实际工作流程:会议方案按要素清单对齐,资料归档按时间节点统一,会议纪要按责任链条落地。回看这一年,规范的流程就是“看得见的组织力”,它让支部日常有章可循、工作推进有标尺可量、党员教育有抓手可评,许多原本容易“散”的事,也因此能紧起来、细起来、实起来。
服务民生添温度,以数据台账提质效。群众感受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温度计”。我把民政工作作为“温度场”去经营:定期走访特殊困难群体,盯紧低保、特困与临时救助,推动档案电子化管理,做到对象清、材料齐、流程顺;把“看得见的困难”与“想不到的细节”一并纳入走访记录,按类别建卷、按节点督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坚持“每月有活动、场馆常开放、内容常更新”,把政策宣讲、志愿服务与节庆文明实践串起来,让实践站成为“常来常有收获”的地方。在宣传与议事方面,我配合村内各条线开展约10场宣传活动,将1篇稿件发布于淝河镇微信公众号、3篇稿件发布于安青网;在人大工作上,协助联系基层群众、收集代表议案建议、完善代表联系群众一览表,让群众诉求有渠道进、有回应出。所有触达人群的工作,最终都回到台账:每一项服务都有编号,每一次走访都有记录,每一个诉求都有办理状态。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反过来驱动“热乎乎”的服务质量:它让资源投向更精准、让流程衔接更顺滑、让反馈闭环更可见,也让“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下周能验什么”一目了然。
学习调研拓视野,以廉洁自律铸底色。把视野拉长,脚下的路会更稳。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明创建,我先后随队到马鞍山市当涂县七房村、劳动村、桃花村,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梅村镇霄坑村,涓桥镇紫岩村,青阳县蓉城镇五溪村,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繁阳镇缸窑村,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等地调研取经,把好的做法带回平塘王村,对照本村实际筛选可复制的“微改良”“小切口”。在自我要求上,我把“干净”放在“能干”的前面:系统自学《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常态检视;观看《以案为鉴筑防线 警钟长鸣固初心》《激浊扬清》《零容忍》《永远吹冲锋号》等警示教育片,赴安徽省党风廉政教育馆接受一次沉浸式警示教育,并在镇里年轻干部学习交流会上交流体会。也清醒看到不足:理论转化还不够“到位”、面对复杂矛盾的处置经验尚浅、群众工作“深细实”仍需精进。下一步,我将把“学习清单”变成“能力清单”,主动参与复杂问题协同处置,在书记和村干部身边学方法、在矛盾一线长本领;把走访从“到门口”延伸到“进心里”,把差异化需求分层分群体地回应,把一条条“问题清单”持续销号,努力把“可感的变化”留在群众身边。
把根扎在村里,把规矩立在心里,把温度落在群众里。这一年,我在平塘王村把“青春”写进每一页台账、每一张名单、每一次走访,也把“成长”定格在一次次办成事、解难题的瞬间。下一年,继续以标准作准绳、以数据作支撑、以廉洁作底色,向着更有质感的基层治理迈进一步。
作者: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选调生 袁坤晨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