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朋友圈时,被师弟师妹的毕业照刷屏。照片里他们眼里有光,让我想起去年此刻——站在答辩席上,我曾以“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寄语未来。如今,毕业整一年,我站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永兴乡习好村的田埂上,终于读懂这句话的分量:所谓“春山”,不在远方的想象里,而在脚下的泥土中。
山野留痕:用脚步读懂土地的分量
第一次去冷山核实图斑,山风裹着烈日的灼热扑面而来。我抓着灌木枝,一步一挪地在陡坡上试探,抬眼却见对面近乎垂直的陡坡上——有村民佝偻着背,正一下下地挥锄。我站着都打晃,他们却像生了根的树,重复着“弯腰—挥锄—直起”的动作。汗珠子摔在土里,溅出一片生的希望。
西姑坡的巨石地更让我震撼。去的路上,我和包村工作组的敏姐绕着嶙峋的石头直犯愁:“明明几步路,偏要绕半座山。”等举着手机拍完举证照片才发现,那些被我嫌难走的石缝里,但凡能塞下一把土的地方,都种上了作物。后来才知道,这是老党员贺银祥家的地。
返回时路过贺银祥家,他正推着旋耕机犁地,抬头招呼我们进屋喝水。我盯着他的手看——这双手曾无数次紧握锄头,在石缝间开辟生机;如今又推动着沉重的旋耕机,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希望。“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再难也得种出个样儿。”他擦着汗说的这句话,让我突然读懂了土地的韧性:不在土壤是否肥沃,而在耕耘它的人——总愿意把日子往甜里盼。
跟着村“两委”开展两次集中入户排查,我叩响一户户人家的门扉:收入、健康、娃的学费、老人的药费,问得细,答得暖。村民递来的热茶腾着热气,聊起“今年魔芋多种了两成”时眼里跃动的期待,说起“娃考上县城高中”时嘴角漾开的笑意,比茶雾更温热。那一刻我明白:脚下的泥土,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贴心的纽带。
田间课堂:在泥土里打破的刻板印象
驻村前,我在乡里基层党建办经常需要对接各村材料。电话里常听见:“这会儿在地里干活,材料晚点传行吗?”我应着“好”,却总在心里犯嘀咕:“上班时间怎么总是不在办公室?”
驻村后才懂,这“地里干活”,才是基层最生动的“办公室”。跟着大家的日程表转一天:8:30在村委会填表,10:00蹲在合作社蚕房清理脓蚕,中午端着饭碗聊“哪块地该施肥了”,14:00去拔续断苗补苗,16:00在合作社小菜园翻土……原来村“两委”班子的“一手抓事务、一手抓产业”,是从晨光里的表格,到烈日下的蚕房,再到暮色中的菜地,把服务和发展揉进每一粒泥土里。
村党总支书记老毛常说:“农村治理,关键在‘人’。”他带着我深入田间地头:“那家老人病了,得常去看看;这户娃要上高中,得帮着申请助学金;那块地种魔芋能遮阴增收,得和农户算清账……”琐事里藏着大逻辑,躬耕中才有真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办公室”的边界被重新定义——不是桌椅文件,而是沾着泥的胶鞋、晒得黝黑的脸庞、群众一句“小刘来了”的热乎招呼。
春山在望:以初心回应土地的期待
驻村的日子像抽丝的茧,一寸寸把我从站在坡上发愣的新手,变成了能分清续断苗和杂草的“半把式”;从疑惑村干部为何总在地里,到跟着他们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更从隔着电话的旁观者,成了被群众当成自家人的参与者。蹲在续断地拔草时,我读懂了“深耕细作”里藏着的耐心;跟着书记查看地质灾害安置点时,我触到了“谋事为民”里浸着的温度;看村民把陡坡改造成耕地时,我更懂得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原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倔强。
未来的日子,我愿做春山最执着的守望者:蹲在田埂把政策讲得更透些,让阿婆的“补贴咋还没到”少问一句;翻山把产业摸得更清些,让村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多答一题;入户把民情记得更细些,让心里的“干什么怎么干”更加明晰。因为我知道——当我们的脚印真正扎进泥土,当我们的牵挂真正融进晨昏,那些被汗水浸润的土坷垃里,终会结出“金果果”;那些被真心焐热的田埂边,终会绽放,一片又一片,望得见的春天。
作者: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永兴乡习好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刘晓凤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