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2024年落叶时节,我以一名选调生的身份重回乡间,此时距离出村求学恰好十年。穿行于巷陌,漫步于田间,使我完成了对自身的“重塑”。

于笑颜中重逢农村,体验“笑问客从何处来”。初到梁沟,面对陌生的环境,我努力适应从书桌前到田地间的转换,可即便我已习惯于出入阡陌,踏足田野,村民办事时的一次次忽视,入户走访时的一声声领导,却时常让我疑惑如何自处。年初,村中接紧急通知进行医保参保信息维护,这关系到新一年的医保缴纳和报销,时间紧任务重,我与村干部以“休息”换“信息”,叩响一扇扇大门。随着朱大爷的开门声响起,“小娜又来了,这个小伙子是?”这使我想起儿时邻里的询问:“你是谁家的孩子?”不禁有些出神,还好娜姐及时回应,“这是咱村小王,在村委上班。”朱大爷笑着说:“好啊,咱村来了个小伙子,要发展了。”朱大爷的笑容赋予我最真挚的认同,我逐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贴近群众,成为了村委的“一线接待员”,群众的“身边服务员”,学生的“居家辅导员”。越来越多的村民知道“咱村有个小王”,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出我,笑着叫我“小王”。于笑颜中,我与农村重逢,完成了身份的重塑。我明白了,我从来就不是“外乡客”,而是“自家人”,是“咱村小王”。

于汗落处重逢土地,感慨“化作良田粮满仓”。驻村时光飞逝,在与村干部的交谈里,在入户调研的道路上,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我的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村中,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疏离感,不禁令我反思有何作为。五月麦子熟了,形成一片金浪,直连蔚蓝的天际线。晨光初照时分,麦穗上的露水闪烁着微光,慢慢滴落,映照出朝霞的明丽,可预报大雨将至,丘陵地带部分农田亟待人力抢收。看着村民腰身俯向大地,在麦浪中浮沉,我心有所动,主动拿起镰刀加入“收割大军”。转眼已是烈日当空,高温炙烤下,汗水不断滴落,视线慢慢模糊,村民的身影与记忆中的爷爷奶奶重合了,原来我早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日薄西山之际,雨水渐渐滴落,所幸“抢收行动”告捷,淋湿的衣衫掩不住收获的欢欣。此情此景,我也由衷感到开心。这场“抢收行动”就是农村生活的缩影,土地养育着一代代人民,躬耕陇亩是农村生活的主旋律,也逐渐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熟悉村情、入户调研、整理数据无不在与土地打交道。于汗落处,我与土地重逢。完成生活的重塑。我体会到,当彼此的生活同频,心灵便能共振。

于问询时重逢自我,明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到梁沟已近一年,访农户、进麦田、写公文、制数表,充实却有些琐碎,时常令我迷茫有何意义。今年六月份高考刚一结束,家长们就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孩子的志愿填报工作。借此机会,我主动与村干部进行沟通,在村委会议室精心策划了一场面向高考生的志愿填报“公开课”,课堂上问及理想,听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我想到当初的自己,正是怀着“为群众做点事”的答案,填报了政治学专业,并最终成为一名选调生。回首过去的一年,入户赠送的物资,成为村民过冬的“小太阳”;上门宣讲的政策,成为群众办事的“指南针”;现场协调的话语,成为邻里冲突的“弥合剂”。尽管没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也心系与民相关的“实事”,干了些为民谋利的“好事”。于问询时,我与自我重逢,完成了理想的重塑。我领悟出,“为人民服务”是实现个人追求的最好方式。

“何因不归去,贾峪有梁沟。”驻村时间近半,“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在脚步的丈量中,塑造了更好的自己,也将怀揣着满腔的真情,在泥土中扎根,在风雨中生长,助力塑造更好的梁沟。


作者: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梁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王琰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