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初那个刚走出校门略带忐忑踏进计划村的我,如今已在这条崎岖而坚实的“四下基层”路上,跋涉了整整两个寒暑。七百多个日夜,我褪去了书生的青涩,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宝贵的淬炼。这“四下基层”之路,每一步都印刻着成长的足迹,每一程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日益深沉的眷恋。

沉下身子,在泥土里读懂“民心”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绝非照本宣科。记得第一次在院坝会上讲政策,我手捧文件,讲得口干舌燥,底下乡亲们却一脸茫然。老支书拍了拍我的肩:“小姚,你讲的那些‘条条框框’大家都不懂,要变成咱村头李老汉都能听得懂的‘白话’才行!”融入从一句句笨拙的问候开始。我学着卷起裤脚,走进田间地头,蹲在老农身边,听他们讲节气、谈收入。起初因为听不懂方言答非所问常引来善意的笑声,但慢慢地,笑声里多了亲切。后来,我学着用乡音俚语,把政策掰开揉碎,讲成“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怎么领”“合作医疗怎么报”这些实实在在的话。当张大娘听完医保政策讲解,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这下心里有谱了”,我也真切明白了政策只有浸透了泥土气息,才能扎进百姓的心坎里。

迈开步子,在崎岖中打通“梗阻”

“信访接待下基层”与“现场办公下基层”,是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硬仗。村东头那几户人家,为了一段引水渠的走向,争执多年,堰塘的水流不进干渴的田地。“邻里矛盾要如何处置”这个问题让我有了“本领恐慌”。好在身边就是经验丰富的好老师,我跟着老支书,踩着雨后湿滑的山道,一次次登门。在低矮的堂屋里,听他们倒苦水、诉委屈,烟熏火燎中,我看到了双方被忽略的诉求与现实的难处。我们顶着日头,反复踏勘争议地块,召集几方在田埂上现场协商,画图纸、讲道理,最终找到了几家人都能接受的方案。当水流终于欢畅地淌进每一块久旱的田地,看着乡亲们舒展的眉头,我切身体会到:基层的难题,答案永远藏在田垄山坳的深处,唯有双脚沾满泥巴,才能真正疏通民生的“堰塞湖”。

掏出心窝子,在烟火中焐热“情谊”

“调查研究下基层”的真谛,在于融入与共情。我不再是“过客”,努力成为“村里人”。坐在门槛上,听大娘絮叨柴米油盐,卷起裤腿下田,和老伯一起插秧,汗珠子砸进泥土里,才真正掂量出“粒粒皆辛苦”的分量。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代办,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这些琐碎日常,成了连接心与心的桥梁。最难忘的是村后陡坡上那片生姜地,一场突发的姜瘟病让青苗大片萎蔫腐烂,村民们着急得不得了,我也心急如焚,化身“信使”多方求援,最终请了镇上的专家确定了生物菌剂灌根的救治方案。汗水浸透衣衫,药桶磨红肩膀,当看到病苗重焕生机,几个月后与乡亲们一同挖出那饱满辛辣的“黄姜”,果实映着乡亲们舒展的笑颜,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心底的甜。正是这些同甘共苦的日夜,让“计划”二字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血脉里流淌的温热牵挂。

蜀道蜿蜒,基层路长。在计划村的两年时光让我懂得,“四下基层”不是任务清单,而是将心沉入泥土、与百姓同坐一条板凳的赤子情怀。这片蜀道热土,不仅磨砺了我的双脚,更重塑了我的灵魂。唯有根须深扎于人民沃土,为千千万万个如计划般的村庄,奋力书写属于时代也属于人民的丰饶篇章——这便是“四下基层”之路赋予年轻选调生们,最坚实、最滚烫的成长答案。


作者: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选调生 姚涵萍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