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的碧波日夜奔流,见证着沿岸村寨的变迁;大箐村的群山层峦叠翠,孕育着村民蓬勃的致富希望。2024年9月,揣着一腔滚烫的热情和几分初到的青涩,我踏进云南省嵩明县牛栏江镇大箐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这段浸润在泥土芬芳里的岁月,是最好的课堂,也是最深的滋养,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唯有扑下身子,才能在新时代答卷上无愧地书写下属于我们年轻奋斗者的印记。
以民为师,做乡土民情的倾听者。自驻村以来,我深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褪去书卷气,扑下身子,拜群众为师,是我融入大箐的第一步。我与驻村工作队一起,穿上运动鞋,带上笔记本,开启“敲门行动”,从村头到村尾,从田间到地头,从火塘边到院坝里,我们一户户走访、一家家攀谈,遍访全村270户人家。我坚持“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工作法,针对50户脱贫户开展重点访谈,详细了解记录脱贫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急难愁盼问题,建立“监测台账”,倾听群众“心声”,涵养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不知不觉中,我已成为大箐村的新移民。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我不仅掌握了全村党的建设、人口结构、耕地保护情况、产业发展现状,更收集到留守老人慢性病开药困难等10余条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最终形成了1万余字的《大箐村综合情况报告》,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行践言,做乡村振兴的行动派。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要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具体的民生实事。立足大箐村留守老人较多的实际,我与驻村工作队共同发力,联合村委会和村卫生室为农村留守老人开展慢性病定期监测与开药,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实现全村103名65周岁及以上老人服务全覆盖,慢性病均控制在稳定水平。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年轻劳动力外流的困境,我们先后4次外出考察学习林下种植经验,引进物联网智能化菇房种植食用菌项目,项目落地后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面对大箐村人居环境建设滞后、雨污横流的问题,我与村“两委”干部共同探索“党建+人居环境”管理模式,向上争取“5+2”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为马尾箐小组修建花坛,聘请保洁员,村里环境明显改善,村民脸上的笑容深深感动着我。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微小的民生实事,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村民的心田,也让我们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向党而强,做乡村振兴的追光者。面对大箐村党组织建设较为薄弱,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局面,我充分发挥组工干部的专业特长,积极与镇党委、村“两委”一起深入开展了软弱涣散问题的精准画像。我们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准病根,通过面对面沟通、点对点协调的方式,努力说清楚误会矛盾、消除心理隔阂、优化岗位设置,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中营造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目标,我们积极发掘思想上合格、有回乡工作意愿的青年并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今年以来,确定5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四议两公开”聘用两名青年人才进入村委会工作,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民心回暖、信任重建的局面逐渐形成,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扎根大箐,青春无悔。选择基层,就是选择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扎根大箐,就是投身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希望山谷。未来,我将继续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民生小事,用实际行动答好属于新时代选调生的青春答卷。
作者: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委组织部(选调生) 胡晟源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