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磨路南望山脚下的书香殿堂,到将军路梅花池社区市井巷陌的服务一线,身份的转变仿佛就在昨日。2023年盛夏,怀揣着法学专业的积淀与对基层的憧憬,我踏入了湖北省武汉市东将军路街道梅花池社区的大门。这里没有巍峨的南望山作伴,却有万家灯火可亲;少了课堂上的理论争鸣,多了街头巷尾的民生百态。回首这七百多天的时光,是汗水与泥土交织的跋涉,是迷茫与坚定并存的成长,更是将“纸上法条”化为“脚下道路”的深刻淬炼。
格物致知于行:秉“知行相资”之念熔铸实干利器。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怀揣着“优秀毕业生”的奖状,信心满满地想要在基层这个“练兵场”大展拳脚。然而来到梅花池,面对社区公示栏上密密麻麻的工作事项和居民们或期待或疑虑的眼神,法律条文构建的“理想国”瞬间遭遇了现实的“水土不服”。“这个信访积案历史成因复杂,光讲法条行不通!”“安全生产检查,光看证照齐全不够,关键看现场管理细节!”面对社区治理的新课题、群众多元的新诉求,我时常感到强烈的“本领恐慌”。于是,我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脱下“书生气”,感受“烟火气”。我收起课堂中学到的“法言法语”,重新当起小学生,拜群众为师。走访入户中,我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社区“老法师”们处理矛盾的智慧——调解邻里纠纷时如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安全生产专家如何一眼识别隐蔽风险;老党员如何在组织生活中凝聚人心。随着“民情宝典”越来越厚,我的“知识工具包”也越发满当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认识到,社区工作如同“弹钢琴”,要十指联动,我必须在“泥土”的滋养下,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提升综合能力,既要懂政策、精业务,更要会沟通、善协调,努力成为社区治理的“多面手”,才能不负“生而为民”的选调誓言。
跬步积于阡陌:以“民惟邦本”之心丈量社区经纬。初到社区时,面对琐碎繁杂的调解事务和居民的质疑,我也曾迷茫:选调之路的价值何在?如今回望两年的挂职经历,迷茫的答案终究在泥土里长出根茎——价值,就在这俯身倾听、躬身实干的每一方社区经纬之中。从“法条书卷”到“民情地图”,我不再满足于案头的文字汇报,而是用脚步去探寻解题之钥。我选择主动加入社区的“红色敲门小分队”,跟着网格员钻小巷、爬旧楼,在油烟弥漫的后厨排查燃气隐患,在雨季来临前查看低洼院落……从“坐等来访”到“叩门问需”,我主动敲开一户户家门。起初常吃“闭门羹”,听惯了“你们能解决啥?”的质疑,后来走访入户的时候我坚持带着政策宣传册、民情记录本,耐心听张大爷抱怨楼道堆物、帮李阿姨计算养老金差额、协调陈师傅家漏水纠纷……渐渐地,居民眼中的戒备疏离,化作了敞开心扉的倾诉和期待。我也从居民眼中的“研究生”变成了“社区娃”。从“纸上方案”到“现场解题”,我终于懂得,“民惟邦本”并非高悬的口号,它就藏在李阿姨高龄津贴到账的短信提示音里,融在陈师傅家修好漏水点后的一声“谢谢”中。这沉甸甸的“邦本”,正是我们用无数“跬步”在街巷阡陌间细细丈量、用心守护的万家灯火。
砥柱立乎中流:持“奉法图强”之志勇闯攻坚险滩。基层是离矛盾最近的地方,也是磨砺担当最好的战场。梅花池社区是街道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新旧交织,诉求多元,每一项重点工作的推进,几乎都伴随着“硬骨头”和“烫山芋”。记得处理一起涉及多方的拆迁安置纠纷引发的群访问题,连续几天加班梳理材料、核对证据、协调相关部门,嗓子说哑了,最终促成多方坐下来协商,找到了化解矛盾的突破口。那一刻,汗水浸透的后背,是职责的重量。参与社区微改造项目时,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协调,再到处理施工扰民投诉,在烈日下与施工方、居民代表反复沟通管线走向、绿化方案,皮肤晒黑了,但看到昔日坑洼的路面变得平整,杂乱的角落变成小花园,居民脸上露出笑容,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成就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一次次迎着晨曦出发、踏着星光归来的奔走,一次次在调解室、施工现场、居民楼栋里的坚守,额头上流淌的汗水,是青春最真实的印记。它浇灌出的是居民一声真诚的“谢谢”,是社区环境一点一滴的改善。这汗水,洗去了书斋里的稚气,淬炼出担当的肩膀。当曾经陌生的居民,如今亲切地唤我一声“小王助理”,那份融入的喜悦和肩上的责任,便成为我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南望山下的法学生,到梅花池畔的社区工作者,变的是身份与环境,不变的是求索的韧劲与为民的情怀。选调之路,道阻且长。两年挂职即将结束,但我将始终铭记“选之于党”的忠诚、“调之于任”的担当、“生而为民”的初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让青春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道梅花池社区选调生 王碧佳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