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边疆胡杨,把根扎进边疆热土。”这句写在工作日志扉页上的话,是我的初心写照。在喀什大学学习期间,我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中心轮训编辑、喀什大学青年媒体中心主任等职务,这些成长路上的印记,始终鞭策着我在基层工作中保持奋进姿态。如今,从校园到田埂,变的是身份和环境,不变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铁日木乡托特库勒村工作的日子里,我坚信唯有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才能在乡村振兴的赛场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卷。

择一域深耕,从校园到田野的青春转向​

大一那年,迎新队伍举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旗帜穿过校园,红绸子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团火跳进我心里。四年喀什求学路,数不清多少次跟着社会实践队钻进南疆乡村。记得在和田县驻村时,维吾尔族老乡阿卜杜热合曼拉着我看他新盖的安居房,粗糙的手掌反复摩挲着雪白的墙壁:“共产党亚克西!”这个画面被定格在相机里,刻进我的心里,也让我笃定了一个信念:脚下的泥土有多厚,心中的真情就有多深。​

毕业季,当北京传媒公司的录用通知和选调生报名表同时摆在桌上时,我翻出那张照片看了整夜。我的笔能写校园新闻,更能写乡村变迁;我的镜头能拍毕业晚会,更能拍田间地头。

报到那天,我背着装满专业书和相机的行囊,乡党委书记在会议室等着我们,桌上摆着一杯刚沏好的罗布麻茶:“这茶初尝有点苦,喝惯了就品得出回甘。基层工作也一样,得沉下心来。” 从会议室出来,走进办公楼,楼道里的阳光斜斜切进来,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照得发烫,也格外鲜亮。​

在一线淬炼,把专业优势变成富民实效

刚到岗,我就接手了“木亚格杏”产业攻坚的接力棒。我第一次跟着老乡艾买尔去杏园,看着满树金黄的果子,老人感慨着说:“这几年村里一直帮着找销路,比以前强多了,就是盼着能卖得更远些、价钱再好点,不然心里总不踏实。”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在前人基础上再加把劲,让杏子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

转身就拨通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邓教授的电话,三顾茅庐请来了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培训会上,我当起翻译,把“疏花疏果”这些专业词变成土话:“就像给果树‘减负担’,让剩下的果子长得更壮实……”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策划的“杏花节”升级方案。我们在杏园搭起直播间,镜头里,艾买尔大叔弹着都塔尔唱情歌,身后是漫山遍野的杏花;镜头外,我举着话筒当解说:“不仅是花,是乡亲们的致富希望!”这场直播引来了上万人围观,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不仅覆盖了喀什周边的批发市场,就连阿克苏的商超也打来了采购电话。收果那天,艾买尔大叔攥着几张崭新的钞票,眼角的皱纹里都浸着笑:“小伙子你看,今年的杏子不仅卖光了,价钱还比去年高了两成!家里的新家具,这下有着落了!”

以党建为钥,让红色堡垒赋能乡村发展

“村里的事,党员得先往前冲。”在铁日木乡托特库勒村担任党支部委员的第一天,老支书托合提就跟我说。我发现,村里的党员们都很有干劲,只是有时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我灵机一动,在前人推行的党员积分制基础上,细化了“硬指标”——帮一户村民解决困难得3分,教会一项农技得5分。

每月积分公示栏前总是围满村民,有人指着榜单念叨:“艾大叔这积分又靠前了,难怪这阵总见他帮东家修羊圈、西家收玉米。”68岁的老党员买买提以前总说老了干不动,现在天天往地里跑,教年轻人种葡萄。“小杨说了,积分能换化肥,更能换脸面!”老人笑得满脸皱纹像朵花。​

为了破解党员老龄化难题,我盯上了返乡大学生阿依古丽。姑娘懂电商,却总说“怕干不好”。我陪着她跑市场、学政策,三个月后,阿依古丽不仅成了入党积极分子,还帮村民卖出了5万元的干果。如今村里的3名入党积极分子,都是30岁以下的“新农人”。​

党课也变了样,已跳出会议室的围墙,变得鲜活热闹起来。“田间党课”开在杏园地头,农技专家手里剪枝剪咔嚓作响,示范如何给果树定型;“春耕微课堂”里,阿依古丽举着手机直播,教村民们用短视频查惠农补贴政策,评论区里“这课听得明白”“下次还讲不”的提问刷个不停。有次讲乡村振兴,我特意把课堂设在挂满青果的杏树下,老党员买买提抱着刚摘的样品果感慨:“以前觉得振兴是大道理,现在看着这果子能卖上价,家里娃娃能返乡干事,就明白啦!”

让星火燎原:把个人选择变成集体接力

我的成长,是站在母校的肩膀上。2025年杏花节,我特意邀请喀什大学的老师同学们来乡上看看。直播镜头前,我指着漫山杏花说:“去年艾买尔大叔家的杏干卖了3万块,这就是基层的魔力。”

这场直播让韩照鑫、王强等学弟学妹动了心。当他们还犹豫“基层太苦,怕熬不住”时,我没直接回答,拉着他们往赛乃姆大娘家走。刚到院门口,就见老人正坐在新沙发上晒太阳,藏青色的绒布套在阳光下泛着暖光。“这是用卖杏的钱换的!”大娘拍着扶手笑,指缝里还沾着做馕的面粉,“以前坐木板凳,腰总疼。现在啊,就像坐在云彩上!”她突然起身往屋里跑,捧着一碟杏仁往大家手里塞。

王强捏着杏仁的手顿了顿,忽然掏出手机对着沙发拍了张照。郭艺苑蹲在地上摸沙发腿,轻声说:“这木头摸着真扎实。”张保强最沉默,却在离开时突然问:“哥,今年选调生报名,能帮我们看看材料不?”如今王强、舒含、韩照鑫、张保强、郭艺苑……也成了新的“追光者”,马上都要周边县市报到了。

从杏园里的“算账人”,到村里的“贴心人”,我的脚步踏遍了铁日木乡的沟沟壑壑。日记本最后一页,压着几片干枯的杏花瓣。我写下:“胡杨活三千年,扎根只需要一瞬。”窗外的月光落在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上,茶渍勾勒出的纹路,像那片正在生长的胡杨林。

这,就是我在南疆大地上,用脚步和心跳写下的青春答卷。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铁日木乡托特库勒村 杨冠奎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