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组织安排,2024年10月,我从首都北京来到祖国南疆——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黎屋村驻村,就此开启了与这座运河沿线村的缘分。驻村近一年来,村民对我的称呼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初来乍到时略显生分的“北京来的干部”,到渐渐熟络后的“小徐”,再到如今和善亲切的“海川”。称呼的转变不仅记录着我在基层成长的足迹,更承载着这片土地对我最质朴的接纳与厚爱。
称呼变化的背后,是口中暖人的“家常话”,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浸透了泥土的芬芳。初到黎屋村时,语言不同、风俗迥异的双重壁垒横亘在我面前。当地的方言是广西白话,与粤语同宗同源,操着一口普通话的我既听不懂更不会说,村民提起我时,总是要加上一句“北京来的”“北佬”这样的前缀。为了尽快“拆墙破障”,我跟随村干部一起踏遍全村脱贫户的门槛,在田间地头记录甘蔗长势,在灶台前倾听家长里短。渐渐地,我不但与村民熟络起来,还学会了“食咗饭未”“几多人”“阿妈阿公”等日常用语,自己的“听说能力”得到长足进步。村民们笑着说:“小徐也系能听懂一点啲白话了喔!”这一声“小徐”,是家常话焐热的感情,也让“北京干部”这个生分称呼悄然脱落 。
称呼变化的背后,是脚下丈量的“发展路”,在深深浅浅的脚印下踏出了信任的延长线。黎屋村地处“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沿线,河道裁弯取直后,一条旧村道将被改建成桥梁,路面宽度将会被缩窄近一半。“货车错不开,收成季要堵出几里地去!”村民们忧心忡忡。作为整村脱贫村,我深知甘蔗产业不仅是村民们的“钱袋子”,更是国家的“糖罐子”,丝毫马虎不得。为了帮助村民解决这一问题,我挨家挨户收集附近村民的诉求,多次往返于运河公司和上级部门之间反映相关问题,实地走访工程现场商讨解决办法,最终敲定“主路硬化+桥墩间隙设置固定会车点”的微改造方案,得知此消息的正春大哥激动地拉着我说:“海川,咱们的车可算能敞亮地开了!”从图纸到田畴,从“小徐”到“海川”,我在这条不断奔走的路上见证了信任的延伸。
称呼变化的背后,是内心认同的“自己人”,在同频共振的心灵中连起了相融的纽带。村里很多路灯年久失修,村民们夜间出行很不安全。为此,我和村干部们连续几个夜晚走街串巷,一盏盏路灯摸排,逐一记录具体位置、路灯型号和故障情况,整理成详实的《路灯损坏情况报告》。我拿着这份报告多方“软磨硬泡”争取项目资金,终于筹得资金3万余元,修理损坏路灯30多盏,覆盖全村主干道,村民们夜行的脚步自此踏得更加安稳。村委旁有两棵百年老榕树,一直以来既是村民们乘凉休憩之地,也是村里大事小情的议论中心,我向村委提议,充分利用这个天然平台,因地制宜设立榕下议事亭,在日常交流中化解矛盾、协商议事、凝聚共识。议事亭设立以来,已成功调解纠纷10余起,收集发展建议30多条。如今,村里的争吵声少了,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高了。重亮的路灯点亮蜿蜒村径,斑驳的树影包裹和谐民风,心与心之间的纽带在不知不觉间连接,我早已成了黎屋村的“自己人”。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驻村的日子里,当听到乡亲们从“北京干部”改口称我“海川”,看到我们的工作让路灯亮起来、笑声多起来、甘蔗能运出去,感受到党的各项乡村振兴好政策正在让农村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份信念也愈发清晰。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我将继续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与乡亲们一起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黎屋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徐海川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