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2025年新录用选调生陆续报到,即将下基层开始“蹲苗锻炼”。基层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更是强筋壮骨的“练兵场”。作为组织寄予厚望的年轻干部,选调生们要主动加强自我磨炼,在基层耐得住寂寞、放得下架子、扑得下身子,走稳走实这条服务群众、淬炼本领的“基层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静下躁动之心,踏踏实实“驻”在基层。基层条件艰苦,生活配套设施比较匮乏。选调生刚出校门,还未摆脱对城市的眷恋,初入基层难免会感到孤独枯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基层历来是淬炼干部的“大熔炉”,基层锻炼是组织精心安排的“必修课”。广大选调生要充分认识到基层锻炼的严肃性、必要性、珍贵性,及时掐灭“享乐主义”思想苗头,自觉祛除杂念、摆正态度、调整心态,做好“吃苦头”“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基层有最暖人心的“人间烟火”,要逛逛农村大集、做做家常小菜,从升腾起“一缕炊烟”开始,切身体验“柴米油盐”的乡村生活。农村没有灯红酒绿,但有自己的恬静安逸。要学会放慢生活节奏,摒弃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多往山头跑跑、勤去地里转转,用心感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蕴含的生态之美,享受阵阵鸟鸣、声声蝉叫所带来的宁静惬意,让青春脉搏与乡土心跳逐渐同频共振。

静下骄矜之气,勤勤恳恳“学”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选调生学历高、素质强,“心气儿”也比较高。但想做好基层工作,仅有课本知识并不够,还需弯腰再“拜师”。工作开展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工作应该怎么干,老百姓往往最清楚。广大选调生要俯下身子,敞开心扉,实实在在地跟村民多请教。问问“乡土能人”的“致富经”、聊聊“种植大户”的“小诀窍”、唠唠村里长辈的“心头结”,一点一滴学会土话俚语、了解民风民俗、知晓风土人情,为日后工作打好民情基础。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政策理解得是否到位、掌握得是否透彻,直接关乎百姓切身利益。要放下身段,时刻保持对政策学习的敬畏之心,杜绝“走马观花”的敷衍心态。要做到“薄书读厚”,仔细琢磨政策文件的出台背景、目标人群、应用场景,将每一条款与基层实际案例相结合,对照学习、举一反三。要做到“厚书读薄”,将政策文件反复咀嚼后,捋清核心骨架、梳理政策要点,提炼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乡土话”“贴心话”。

静下功利之念,兢兢业业“干”在基层。出校门前,选调生往往是“优等生”,自带“主角光环”;下基层后,工作鲜有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平凡琐碎。落差之下,有的人可能会急躁冒进,甚至视“晋升提拔”为最终目标,天天盘算“升迁路线”,脑中满是“自我设计”,对基层小事看不上、瞧不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基层锻炼不是“一分定输赢”的考试,干部成长也不是“分数论英雄”的比赛。广大选调生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时刻扪心自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摆脱“考试”的惯性思维,践行“选之于民、调之于任、生而为民”的初心,不计“得失”、忘掉“分数”、置顶“人民”,尽早完成从“学生”到“公仆”的角色转换。要坚决摒弃“镀金心态”“旁观心态”,抵制“眼睛朝上看,唯上不唯实”的错误思想,对工作不挑不拣、全心全意,与群众同甘共苦,切身参与到产业发展、信访维稳、基层治理等一线工作中,在实实在在服务人民群众中经风雨、长才干。


作者:辽宁省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选调生(驻瓦房店市九龙街道办事处) 孙涛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