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沙坪镇露营基地的灯火渐次点亮,曾经沉寂的旧厂房披上了星辉,溪谷间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眼前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常让我回想起两年前的那个抉择:手握珠三角某单位的录用通知,心中却回响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召唤。最终,我选择回到故乡的山水之间,成为一名扎根沙坪的选调生。两年光阴,汗水融入泥土,我愈发懂得:唯有俯身大地,方能读懂乡土的厚重,初心才能在服务人民中熠熠生辉。

“脚下沾泥”方识沃土情深,在走访中厚植为民情怀。初到沙坪村,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也曾有过迷茫。我深知,双脚沾满泥土,了解村情民意是第一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开始了密集的走访。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竹木加工厂,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倾听乡亲们念叨对在外务工子女的牵挂,记录下每家每户的所需所盼;坐在工厂里的小板凳上,和工人们聊生产、问难处,一点一滴摸清产业发展的瓶颈。厚厚的村情要素表,记录着每一次“用脚丈量”的成果,更在心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民情地图”。正是这份扎实的调研,为我后续参与谋划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层这本书,字字写在泥土里,只有俯身去读,才能体味其厚重与深沉。

“一线淬炼”彰显初心本色,在攻坚中磨砺担当本领。急难险重任务,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更是锤炼能力的磨刀石。2024年初,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来袭。我与同事们顶风冒雪,巡山护路、铲冰除雪、运输物资,守护乡亲们的安全与温暖。同年6·22特大暴雨之夜,洪水肆虐沙坪。我们24小时坚守险段,在危险路口疏导交通,在防汛间隙争分夺秒制作抗灾抢险视频。镜头里,镇村干部们冒雨涉水转移群众、肩扛沙袋在泥浆中奋力前行的身影,通过“沙坪印象”视频号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单条视频浏览量突破2.5万次。面对群众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各类诉求,我坚持“事不过夜”原则,力求精准、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实现了100%的办结率。每一次迎难而上,每一次为撰写材料挑灯夜战,都化为了成长的印记,让我深刻体会到,“扎根”二字是身体力行与群众共担风雨的烙印,是肩膀扛起责任的担当。

“守正创新”方引源头活水,在探索中讲好乡土故事。让沙坪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需要用心用情,更需要创新表达。“快看!河灯映在溪水里多美!”2025年上元文化节活动现场,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着盛景。为了更好传播这场展现千年民俗的盛会,我们深入探访非遗传承人,精心打磨拍摄脚本。当无人机镜头掠过如星河般流淌的灯河,媒体报道这样描述:“这场延续千年的民俗盛会,已为乡村文旅振兴留下生动注脚。”我的镜头,始终聚焦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光与热:尝试用情景短剧等鲜活形式解读政策,让“大道理”更接地气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挖掘沙坪“一半山水、一半茶香”的独特文旅资源,扛起设备穿梭于青山绿水间,记录下如画风景,也跟着返乡青年拍摄废旧工厂改造成露营基地的故事。运营“沙坪印象”视频号以来,累计发布原创视频40余条,多篇新闻报道被红星云、湖南日报等平台采用。创新的涓涓细水,终将汇聚成传播正能量、展示乡村新貌的奔涌河流。

回首两年,沙坪的山水见证着奋斗的足迹:冰雪中推车的号子声仍在山谷回荡,洪水里传递的沙袋旁已长满青草,乡亲们手机里珍藏的照片定格着点灯祈福的盛景……从繁华都市到山乡一隅,我无悔当初的选择。沙坪的青山作证:此心安处,不在霓虹广厦,而在脚下这方升腾着炊烟、寄托着乡愁的热土;此心归处,是青山绿水,更是万千乡亲。


作者: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沙坪镇沙坪村选调生 龙钒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