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褪凉初至,万物酿新实。夏秋更迭之时,新一届的选调生陆续奔赴基层履新报到,以青春之我回应人民期待,实现人民有期许与青春有作为的双向奔赴。选调生当坚守为民初心、厚植为民情怀、锤炼为民本领,做好从校园到基层、从师生到干群、从课本到实践的转变,用心用情用力写下无愧于青春的为民诗篇。

从校园到基层:当多走多看多记挂,破解初心密码。

从书声琅琅的校园走向烟火气浓的村庄,多走多看多记挂是选调生融入基层的破题之钥,枝叶关情的感悟则是扎根之基。初入基层时,曾以为政策理论是工作的全部,直到迈开脚步走进田间地头,才懂纸上得来终觉浅。多走泥泞路,才能看见村民家漏雨的屋顶、产业基地里待解的难题;多驻足倾听,才能听清大爷大娘藏在家长里短里的期盼、创业者卡在手续流程中的焦虑。那些校园里未学过的民生课题,都藏在每一次叩门走访、每一回蹲点调研里。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多记挂才能找准方向。记挂着独居老人的取暖问题,便会主动协调物资、定期上门探望;记挂着返乡青年的创业困境,便会积极对接资源、讲解扶持政策。这份记挂,让我们跳出学生思维的局限,学会用群众视角想问题、办事情。从校园到基层,转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以多走丈量民情,用多看洞察需求,凭多记挂传递温度,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积攒枝叶关情的感悟,方能真正褪去书生气、涵养泥土香,让青春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扎根生长,让初心在解民忧、纾民困的行动中熠熠生辉。

从师生到干群:当多学多问多践行,破解成长密码。

从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到基层中的干群情谊,多学多问多践行是选调生跨越角色鸿沟的桥梁,见贤思齐的体悟则是厚植为民情怀的养分。初涉基层时,习惯以学生视角看待工作,直到遇见扎根乡村多年的村支书,他能叫出每户村民的名字,清楚每家的急难愁盼,这份把群众当家人的热忱,让我懂得多学不仅是学政策条文,更要学前辈俯下身子听民意的态度。多问方知民情,见贤更明方向。面对村民反映的灌溉难题,不再仅凭理论推断,而是跟着村主任跑遍全村沟渠,向有经验的村民请教节水妙招;处理邻里矛盾时,学着老党员拉家常式调解,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找到平衡点。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干群关系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双向的奔赴。多问一句“您觉得这样行不行”,就能少走一段想当然的弯路;多学一分前辈的较真劲,就能多添一分群众的信任感。从师生到干群,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民的初心。唯有以多学补短板、用多问察实情、靠多践行解民忧,在见贤思齐中锤炼作风、厚植情怀,才能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

从课本到实践:当多思多试多创新,破解办事密码。

从课本里的标准答案,到实践中的灵活解题,多思多试多创新是选调生打破认知壁垒的利器,枯木逢春的领悟则是锤炼为民本领的勋章。初入基层时,曾试图用课本里的理论套用乡村治理,却在实际操作时屡屡碰壁,这让我明白多思不仅是思考政策依据,更要思考群众需要什么、实际缺什么。面对村里特色农产品销路狭窄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传统摆摊的思维,而是思考如何结合电商平台。在系统梳理村庄土地、产业、文化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建立“问题清单+资源清单+履职清单”三张表格,跟着有经验的返乡青年学习直播带货,尝试设计简易包装突出产品原生态特点,联动周边村落打造“乡土好物联盟”。看到农户种植的瓜果蔬菜通过直播间销往全国各地时领悟:从课本到实践,是让知识在创新中“活”起来,转变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变的是为民的追求。唯有以多思找准症结,用多试积累经验,靠创新打开局面,打磨本领,才能真正把学问做在基层大地上、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里。


作者: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委组织部选调生 城北街道办事处邵火庙行政村村主任助理张亚军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