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基层,满怀理想却不解风情;历经迷茫,在现实困顿中挣扎求索;而今归来,山仍是那座山,心却已是崭新的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三年的选调生成长轨迹,让一个青年完成了从“书生”到“干部”的蜕变,这看似循环的四季,更是一场关于初心与使命的深刻修行。

第一重门:初识 象牙塔外的世界

带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精神,我走出高校象牙塔,踏入基层的广袤天地。在安徽滁州汊河镇农田里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在小岗村重温改革创新精神;在天长市乡村车间探索产业振兴路径。记得刚来时,我觉得什么都很简单,看着村里的发展规划,觉得只要照搬书本上的模式就能成功。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村民不理解我的“先进理念”,村干部对我的“纸上谈兵”不以为然,甚至连当地方言都成了沟通的障碍。第一次参与防汛巡查,走在村里的水库堤坝上,我才真正理解了“守土有责”四个字的分量。从校园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我逐渐褪去书生气,沾染泥土香,在广阔山野下开始人生“第一课”。

第二重门:迷茫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进入了成长的“阵痛期”。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往往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一度陷入迷茫。至今仍难以忘怀,在那次村民代表大会和抗旱的关键时期,我精心拟定的经济作物推广方案遭到村民们的否决,细致规划的提水方案也未获支持。他们直言,我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自然条件的把握尚有欠缺。在语言不通、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的当地,那一刻,我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基层工作。人情社会的复杂性、群众需求的多样性、资源分配的有限性,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必修课”。在这个阶段,我开始重新思考基层工作的本质,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迷思期。

第三重门:归来 蜕变后的新生

历经迷茫与反思,我终于推开了第三重门。这时的我,已经完成了从“书生”到“干部”的蜕变。现在的我,学会了用群众的语言说话,用群众的思维想问题。我不再执着于“高大上”的理论,而是专注于解决群众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在村里,我参与建立“红色议事厅”,通过民主协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帮助发展芡实、油桃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我逐渐理解,基层工作的真谛不在于创造了多少显性政绩,而在于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不在于推行了多少创新理念,而在于这些理念是否真正符合群众需求;不在于个人获得了多少成长,而在于是否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推开这三重门,需要勇气,需要坚持,更需要那份不变的为民初心。当最终走过这三重门,会发现:山依旧,水依然,但此心已新,此志更坚。我不再是最初那个懵懂的少年,已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我将在这片平凡的山水之间,用奋斗描绘最美的风景。


作者: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选调生 王新权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阅读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打赏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